一栋白色的房子前,按下墙上的按钮。房子突然轻微震动起来,墙面出现了细密的纹路,却始终没有倒塌。“这是抗震房,能抵御8级地震,就算遇到地震,里面的人也很安全。”他指着房子的结构,“墙体里加了‘记忆合金’,地震后能自动恢复原状,比你们的土坯房结实多了。”
那天下午,3号叶云天跟着学生逛了整个未来科技学院:看到AI医生用仪器给老人检查身体,几分钟就出了诊断结果;看到孩子们用全息投影学习,能“走进”历史场景里上课;看到农民用手机就能控制家里的灌溉系统,不用再扛着水桶跑遍田间。他攥着的木牌,渐渐不再是“防御的武器”,而是成了“想要改变的动力”——他想学会这些科技,回去帮3号林月瞳证明“科技不是灾祸”,帮云芳镇的人过上不用挨饿、不用怕地震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3号叶云天就找到了未来科技学院的“AI农业技术系”。系主任张教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实验室里调试一台小型播种机器人。3号叶云天走到他面前,没等张教授开口,“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对着张教授磕了三个响头。
“教授,我想拜您为师,学科技!”他的额头磕得发红,声音却异常坚定,“我要学怎么用AI机器人种地,怎么建抗震房,怎么让家乡的麦子丰收——我不是为了自己学,是为了我喜欢的人,还有家乡的乡亲们,我想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张教授愣住了,他教了几十年书,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直接”的学生。他扶起3号叶云天,看到他眼里的执着,不像那些为了找好工作而学科技的学生,而是真的想把知识用在“帮别人”上。“你以前接触过科技吗?”
3号叶云天摇摇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前觉得科技是‘妖物’,什么都不懂,连电力知识都不会。”
“没关系,不懂可以学。”张教授笑了,“但学科技很辛苦,要从基础的数学、物理开始,还要学编程、机械原理,你能坚持吗?”
“能!”3号叶云天立刻点头,“不管多辛苦,我都能坚持!”
从那天起,3号叶云天就成了未来科技学院最“拼命”的学生。他没有基础,就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数学公式、物理定律,笔记写满了三个笔记本;他不会编程,就抱着电脑坐在实验室里,对着教程一遍遍地练,手指磨破了就贴个创可贴,继续敲键盘;他看不懂机械图纸,就拿着废零件,对照图纸一点点拼装,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
张教授每天早上来实验室,都能看到3号叶云天趴在桌子上睡觉,电脑屏幕还亮着,上面是没编完的程序;晚上离开时,还能看到他在调试机器人,额头上满是汗水。有一次,张教授看到他用实验室里废弃的电路板、电机和塑料壳,组装出了一个巴掌大的机器人——机器人的脑袋是个旧灯泡,身体是个小铁盒,却能说话、走路,还能帮他递工具。
“你给它起名字了吗?”张教授问。
“叫小星。”3号叶云天摸了摸机器人的“脑袋”,眼里满是笑意,“它晚上陪我学习,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能给我照亮。”
小星的“眼睛”(两个LEd灯)闪了闪,用稚嫩的电子音说:“叶云天,加油!还有3天,你的AI灌溉程序就能编完了!”
张教授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很动容。他教过很多聪明的学生,却很少有人像3号叶云天这样,把“学科技”当成“救人的本事”——他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新奇,而是为了远方的亲人、家乡的土地。张教授拍了拍3号叶云天的肩膀,认真地说:“孩子,你不是为自己学,是为别人学,这份心比什么都重要。从今天起,我把毕生所学都教你,一定让你能带着真本事回去。”
接下来的日子,3号叶云天学得更刻苦了。张教授把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