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枯林残响:沉默的秘境
“星驰号”全地形越野车的轮胎碾过m27星球火球区的红砂地,朝着绿冠森林的方向疾驰。火球区以干燥炎热着称,地表温度常年维持在35c以上,红砂中夹杂着细碎的火山岩,阳光照射下泛着刺眼的红光。但随着越野车逐渐驶入绿冠森林的边缘,空气湿度明显升高,温度骤降了10c,原本干燥的风变得湿润,却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闷——那是生命流逝后,森林失去“呼吸”的滞涩感。
叶云天坐在副驾驶位,指尖划过车窗,触到一片飞溅而来的枯树叶。叶片脆硬如纸,边缘卷曲发黑,轻轻一捻便碎成粉末,没有丝毫鲜活植物该有的韧性。他想起资料中对绿冠森林的描述:千万年来,这片横跨320公里的秘境是火球区的“绿肺”,参天的共生树如同大地的脊梁,树干粗壮得需12名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深褐色的树皮布满如同人类掌纹般细密的纹路,用特制工具划开一道小口,透明的黏液状树汁便会缓缓渗出,带着类似蜂蜜与薄荷混合的甜香。
这种树汁不仅是树语兽的专属食物,更是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源”——树汁渗入土壤后,会与根际微菌发生反应,分解出氮、磷、钾等养分,滋养共生树的根系,形成“树木→树汁→微菌→养分→树木”的完美生态循环。而树语兽,这些体型如猫的小精灵,是循环中最灵动的一环:它们通体覆盖着柔软的浅棕色皮毛,皮毛下分布着细微的生物发光点,在黑暗中会泛出淡淡的暖黄光晕;爪子末端的透明角质层,能释放频率为2-5hz的微弱生物电流,与共生树根系的电流产生共鸣,这种“交流”能刺激树木分泌更多树汁,也能帮助微菌保持活性。
每逢清晨或黄昏,数万只树语兽的“咕噜声”会在森林中回荡,低频的声波与树叶的沙沙声、鸟类的鸣叫声交织,形成独特的“森林乐章”。叶云天曾在联盟的生态博物馆里听过这段录音,那声音温暖而富有韵律,仿佛能感受到森林每一次起伏的“呼吸”。
可此刻,当“星驰号”驶入森林腹地,迎接他们的只有令人窒息的死寂。
越野车在布满枯枝的林间小道上行驶,特制的防滑轮胎碾过干枯的树叶,发出“咔嚓咔嚓”的刺耳声响,在寂静的森林里格外突兀。道路两旁,曾经郁郁葱葱的共生树成片倒伏,粗壮的树干与地面呈45°角倾斜,树皮开裂,露出里面褐黑色的木质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坚硬。树干底部的根系缠绕在一起,如同枯死的蛇群,发黑腐烂的根系上覆盖着一层滑腻的灰绿色真菌,轻轻一碰,潮湿的腐殖质便簌簌脱落,散发出刺鼻的霉味,混合着树汁腐败后的酸臭,让人忍不住皱眉。
存活的树木也大多形同枯槁,枝叶枯黄发灰,叶片上布满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点,斑点中心凹陷,边缘翘起,像是被某种病菌侵蚀过。风一吹,枯叶便簌簌落下,在空中打着旋儿,最终堆积在树根处,形成厚厚的枯垫层,看不到半分绿意。只有几棵位于森林核心区的共生树还残留着零星的绿叶,叶片蜷缩发蔫,如同重病患者的嘴唇,毫无生气。
“队长,这里的情况比镜湖还严重。”小陈踩下刹车,越野车缓缓停下。他推开车门,一股混杂着腐烂有机物、尘土和微弱酸臭的气味扑面而来,小陈下意识地捂住口鼻,皱着眉弯腰查看路边一棵倾斜的共生树,“你看,这些共生树的根系都烂透了,连最外层的气生根都发黑了。”
叶云天推开车门,脚下的枯枝腐叶厚达15厘米,踩上去没有丝毫弹性,反而发出沉闷的“噗嗤”声,像是踩碎了某种脆弱的组织。他走到小陈身边,蹲下身子,用多功能工兵铲拨开树根处的腐殖土。土层下,共生树的主根已经完全腐烂,呈黑褐色糊状,缠绕在主根上的须根如同烧焦的棉线,轻轻一挑就断裂开来,断面处没有丝毫鲜活植物该有的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