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7星球的午后阳光总带着点奇异的橙红色,像被一层薄纱滤过,洒在水球区猴头省的稻田上时,会把连片的稻叶染成暖金色。28岁的叶启赤着脚踩在田埂上,裤腿卷到大腿根,露出结实的小腿——没有中年人的松弛,只有常年劳作练出的紧实肌肉,小腿肚沾着的黑泥还带着新鲜的土腥气。这是他接手家里稻田的第三年,掌心的茧子刚长到合适的厚度,既不磨得疼,又能稳稳攥住农具,裤腰上还挂着个巴掌大的金属挂坠,是去年结婚时妻子苏禾给的,正面刻着极小的稻穗纹路,背面是她手写的“稳”字,金属凉意在黑泥映衬下格外明显。
他手里攥着的竹制“分苗耙”是父亲传下来的老物件,竹齿磨得光滑发亮,耙柄顶端缠了圈崭新的银色细带——那是1997年猴头省农业局联合m27星球农科院推广的“轻量土壤传感器”,指甲盖大小的屏幕上不仅跳动着绿色数字“28%”,角落还闪着微弱的蓝色信号格,偶尔会弹出一行淡灰色小字:“农科所预警:今日对流云团活跃,注意湿度突变”。这是叶启用去年卖稻子的钱,加上新婚妻子攒的私房钱一起买的第一台“科技农具”,他还不太熟练,走三步就弯腰拨开挤得太密的秧苗,眼睛一会儿盯稻叶(深绿带油光才是基因改良后的健康状态),一会儿瞟传感器,嘴里小声嘀咕:“再降两度就好,别跟去年似的——成子那田就是湿度超了,稻根泡烂半亩,烨烨刚出生,他连给娃买营养粉的钱都紧巴。”
成子是叶成,叶启24岁的堂弟,比他小四岁,却早三年结了婚,去年秋天刚得了个儿子叫叶烨烨。两个年轻人守着相邻的两片稻田,叶成的田在河渠下游,去年雨季没盯紧,红胶泥边坡渗了水,半亩双季粳稻全毁了——那是1995年刚完成“抗倒伏基因”改良的新品种,稻穗比老品种饱满三成,秸秆却依旧纤细,最怕涝。叶启记得去年叶成蹲在烂稻丛里红着眼眶的样子,怀里还揣着刚满月的烨烨的照片,说“娃的月球省营养辅食还没凑够钱”,从那以后,叶启对自家稻田的湿度就格外上心,连传感器的预警提示都要反复看三遍。
他顺着田埂往河渠走,脚底下的黑泥裹着稻根碎末,黏糊糊的却让人踏实,每一步踩下去的深浅,都是这三年练出的“手感”——比传感器的数字还准半分。快到河渠边的简易土路时,他摸了摸裤腰上的挂坠,想起早上出门前苏禾递给他的布包,里面装着两个白面馒头,还裹着张纸条:“要是碰见成子,让他带个馒头回去给烨烨蘸点糖”。
土路是红胶泥夯的,平时硬得能跑村里的“铁壳子”三轮车,沾雨就滑,此刻路面已洇出零星湿痕,像撒了层碎玻璃。路中间停着辆叶启只在镇上农技站的全息宣传画上见过的车——银灰色车身,线条比三轮车流畅太多,两侧隐约闪着淡蓝色悬浮纹路,车头的弯月标识下刻着“林氏实业”,字体是月球省特有的金属流光材质,在橙红阳光里晃得人眼晕,车底还垫着层透明的抗黏泥垫,一看就不是水球区的物件。
车旁站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男人,28岁上下,穿深灰色冲锋衣,领口别着块银色小方块——叶启在农技站见过,那是月球省居民的身份芯片,能直接对接星球通讯网络。男人正低头盯着手里的半透明玩意儿,巴掌大的全息导航仪悬浮在掌心,三维地图上代表“红星村”的红点总往河渠方向飘,边缘还闪着红色“信号弱”的提示,像个闹脾气的孩子。他鼻梁上架着副轻薄的智能眼镜,镜腿内侧藏着小麦克风,时不时按一下镜架,嘟囔声顺着风飘过来:“怎么回事?m27星球的定位系统还能漂移?红星村坐标怎么跑到河渠里了?”
“同志,找不着路了?”叶启先开口,声音带着年轻人的清亮,还沾着稻田的潮气,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水。
男人抬头,露出张干净利落的脸——没有胡茬,眼角没细纹,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