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第四星,“天权”
,主“衡”
,象征着平衡与制衡。
在西域这片广袤而动荡的土地上,最大的不平衡与变数,便来自于星罗棋布的绿洲城邦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
西突厥的内乱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均衡,吐蕃的野心则如同水下暗流,伺机而动。
对应“天权”
,东方墨的策略核心便是在这纷繁复杂的部落与城邦间,扮演一个无形的“平衡手”
,制造并维持一种对己方有利的“动态均势”
,让任何一方都难以坐大,从而为“周天北斗”
网络的稳固与展创造空间。
他的行动,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城池或流动的商路,而是如同无形的风,吹拂过草原与戈壁,在部落领的营帐、城邦国王的宫廷中,悄然改变着力量的对比。
其一,扶弱抑强,裂痕暗生。
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势大,对其麾下一些较小部落的压榨日甚。
一个名为“黄羊部”
的中等部落,因其牧场水草丰美,屡遭咄陆部及其附庸的觊觎和欺凌,头人阿史那土门心中积怨已久,却又敢怒不敢言。
东方墨通过商路网络和佛寺渠道,早已掌握了这一情况。
他并未直接接触阿史那土门,那样太过冒险。
而是派遣了一名精于口才、熟悉突厥习俗的“墨羽”
成员,伪装成来自遥远波斯、精通星象的占卜师,在一次部落集市上,“偶然”
为阿史那土门占卜。
占卜结果“显示”
,黄羊部近期将有“外援”
,若能把握,可解眼前困局,甚至有望夺回被邻部侵占的草场。
同时,这名“占卜师”
又“无意间”
透露了咄陆部某个附庸部落因分赃不均而产生内部矛盾的消息。
将信将疑的阿史那土门,本着试试无妨的心态,派人去核实,果然现那个附庸部落内部确实不稳。
这增强了他对“占卜”
的信心。
紧接着,在“墨羽”
的暗中安排下,一支与“墨羽”
有合作、且与咄陆部有宿怨的小型商队,“恰好”
经过黄羊部的地盘,并以“合理的价格”
向阿史那土门出售了一批他们急需的、质量上乘的铁器和药材,并暗示未来还可以提供更多支持。
这一点星火,点燃了阿史那土门心中的希望。
他开始暗中联络其他对咄陆部不满的小部落,隐隐形成了一股反抗的暗流。
东方墨并未要求他们立刻揭竿而起,只是埋下了一颗分裂的种子,并提供了些许养分,让其自行在突厥内部滋生蔓延,不断消耗咄陆部的精力和威望。
其二,借力打力,祸水东引。
吐蕃的渗透是另一个心腹之患。
一支吐蕃使团正试图穿越某个位于唐与吐蕃缓冲地带的小型城邦“石城”
,前往西突厥乙毗射匮的营地,意图缔结某种秘密盟约。
石城国王性格懦弱,既怕得罪大唐,又不敢开罪吐蕃,左右为难。
东方墨看准时机,利用已安插在石城的一名小吏(通过商路利益展而来),向国王“献策”
:可一方面盛情接待吐蕃使团,尽量满足其物质要求,拖延其行程;另一方面,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向最近的唐军据点“报告”
吐蕃使团异常动向,并“暗示”
吐蕃可能携带有不利于大唐的密约。
同时,另一名“墨羽”
成员则伪装成激进的突厥部落使者,在石城酒馆内“酒后失言”
,大声抱怨吐蕃人背信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