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如同已经拉开的弓弦,没有回头箭。陈凡深知,开创一番事业,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他需要一个核心团队,成员不仅要技术过硬、人品可靠,更关键的是要志同道合,能形成能力互补。他在脑海里将自己认识的人细细筛了一遍又一遍,最终圈定了三个他认为最合适的人选。
第一个是刘建设,厂里技术科的人都叫他“大刘”。这小子年纪不大,脑子却像装了发条,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种近乎本能的饥渴,总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循规蹈矩的厂技术科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因此受过些排挤。但陈凡看中的,正是他这股不被束缚的闯劲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是搞研发、开拓新方向不可或缺的尖兵。
第二个是周振邦,钳工车间的八级老师傅,去年刚退休。周师傅那双手,就是精度和质量的保证,在厂里威望极高,带出的徒弟遍布各个关键岗位,人脉深厚。更重要的是,周师傅为人正直,不搞歪门邪道,说话做事一口唾沫一个钉,有他坐镇,技术的根子就歪不了。
第三个是赵卫国,在街道办事处工作,负责管理街道企业。陈凡在跑服务部手续时和他打过几次交道,这人头脑活络,对政策敏感,懂些财务和工商税务的门道,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正好能弥补他们这些技术出身的人不善对外沟通、不懂经营管理的短板。
约见地点必须谨慎。陈凡选了个周日,在离轧钢厂和自家胡同都挺远、靠近城边的一家叫“悦来”的小饭馆,提前订好了最里面一个安静的雅间。
周师傅最先到,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熨烫平整的旧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精神矍铄,手里还拎着个旧的黑色人造革手提包。接着是大刘,骑着辆叮当乱响的破自行车赶来,满头大汗,穿着一件印着模糊不清化学公式的文化衫,眼睛里有没睡好的红血丝,但精神头十足。最后是赵卫国,穿着件时髦的咖啡色夹克衫,骑着崭新的凤凰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进来,手里还提着个网兜,里面装着几瓶北冰洋汽水。
“各位,不好意思,来晚了点儿!这天儿真热,来来来,先喝瓶汽水凉快凉快!”赵卫国笑着招呼,熟练地用起子撬开瓶盖,给每人面前放了一瓶。
“陈工,今天把咱们这几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凑一块儿,是有啥指示?”赵卫国半开玩笑地说着,目光却带着探究。
陈凡没急着回答,等大家都坐定,汽水也喝了几口,雅间的门关严实了,他才神色郑重地开口:“今天请三位来,没别的事,是想跟大家商量一件大事,也可能是一件险事。”
他不再隐瞒,将自己想正式创办科技公司的想法,之前对冉秋叶分析过的那些机遇与风险,以及他初步构想的三个业务方向——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研发、民用电子产品开发、技术培训服务,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阐述了一遍。
他说得很慢,力求清晰,不时观察着三人的反应。
说完之后,雅间里陷入了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周师傅慢条斯理地掏出一包“大前门”,递给陈凡和赵卫国,自己点上一支,烟雾缓缓升起,笼罩着他沟壑纵横却异常平静的脸,看不出太多情绪。大刘则是双手紧握汽水瓶,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脸上混合着兴奋、紧张和跃跃欲试,眼神灼热地盯着陈凡,像随时准备冲出去的猎犬。赵卫国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神低垂,显然在飞快地计算着投入产出、政策风险、市场前景这些现实问题。
“陈凡啊,”周师傅终于开口,声音带着老工人特有的沉稳和沙哑,“你这想法,胆子不是一般的大。我老头子退休了,儿女也都成家了,没啥后顾之忧。搞技术,你这人,我信得过,在厂里这么多年,你的本事和为人,我都看在眼里。”他弹了弹烟灰,话锋一转,“但是,开公司,当资本家……哦,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