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的最后几天,在走亲访友、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中倏忽而过。
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淡淡的年节气息,但城市运转的齿轮已开始悄然加速。
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林窈早早来到了市社会科学院。
办公楼里还带着几分假期后的松散,同事们见面互相道着“新年好”,脸上大多带着尚未完全收拢的闲适。
“林研究员,新年好!气色真不错,过年玩嗨了吧?”工位旁的张巧见到她,笑着打招呼。
林窈将背包放下,笑着回应:“新年好,张姐。是挺放松的,光是吃和睡了。”
她一边开机,一边整理着假期前有些凌乱的桌面,将几本专业书籍重新归位。
整理完毕,趁着刚上班还不算太忙,林窈没有立刻投入具体工作,而是给自己泡了杯热茶,坐在工位前,静静梳理起自己进入社科院这一个多月来的情况,并思考后续的工作计划。
她深知,无论在哪个岗位,清晰的规划和目标感都至关重要。
下午,她在内部系统里找到了院里最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施办法》,开始逐字逐句地仔细研究。
她重点关注从助理研究员晋升到副研究员的硬性要求。
看着那些关于论文级别、课题级别、甚至领导批示的具体要求。
她意识到,这确实是职业生涯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跨越,难度不小,但并非遥不可及。
她想起周砚深之前说过的话,传统的纯学术路径或许不是她的优势所在,但她的长处在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对,扬长避短。”她轻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了敲,大脑飞速运转,“得把以前在事务所练就的那些‘硬核技能’,转化成这里认可的‘学术资本’,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
一个清晰的计划轮廓在她心中慢慢成型。她不需要按部就班,她可以走一条更契合自己背景的“捷径”。
她拿出笔记本,开始勾画一个初步的“晋升计划”。
总体目标:用3到4年时间,拿下副研究员职称。
第一阶段:站稳脚跟。
行动1: 多跟刘所长、还有所里几位资深前辈聊聊,摸清院里的重点方向和评审的“隐形”偏好。
行动2:想办法加入一个由院内大佬牵头的重要项目,这是快速融入和积累分量的关键。
行动3:主攻方向得选好,必须能发挥自己的数据分析和风险洞察优势,比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