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社科院,仿佛自成一派静谧的天地。
窗外是萧瑟的北风,窗内却只有书页翻动和键盘敲击的细微声响。
林窈坐在靠窗的工位上,面前摊开的是刘所长给的关于“数字经济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厚厚一叠课题资料,旁边还摞着她自己找来参考的文献书籍。
几天下来,她深入接触这个课题,越是钻研,心里那份初来时的从容底下,便越是生出几分敬畏。
她原以为自己在事务所和发改委历练过的数据建模和分析能力,在这里足以应对。
但真正融入刘所长的团队后,她才真切体会到什么叫“术业有专攻”。
团队里一位寡言的老研究员,对区域经济史的脉络信手拈来,其宏观视角的纵深,是她之前做项目审计时从未触及的;
另一位年轻些的博士,对数字经济的伦理边界和法律规制研究之深,也让她大开眼界。
“活到老,学到老,古人诚不欺我。”午休时,林窈对着坐在旁边工位、热心肠的张巧轻声感叹,指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以前在事务所、在发改委,觉得自己还算见过些世面,处理过棘手问题。到这里才发现,学术的海洋更深,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张巧是所里的“老人”,消息灵通,人也爽利,她端着保温杯,笑道:“小林啊,你能有这个想法就对了!咱们这行就是这样,看着不显山不露水,肚子里没点真材实料,一篇像样的报告都撑不起来。
刘所长常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嘛。你年轻,底子好,悟性又高,慢慢来,急不得。”
正说着,刘所长拿着水杯走了过来,听到只言片语,温和地接话:“小林适应得很快,昨天讨论会上提的那个关于数据要素确权难点的看法,角度很新颖,切中要害。”
他看向林窈,眼神里是纯粹的学术探讨,“不过,里面的论证部分,还可以再找几个典型案例支撑一下,回头我把之前收集的相关案例发你参考。”
“谢谢所长,我正觉得那里论证有点单薄,有案例就太好了!”林窈连忙道谢。
思绪迅速被“如何把论证做得更扎实”所取代,道:“我昨晚也查了些资料,发现东南某个试点城市在数据产权登记方面有些探索,但具体操作细节还不清楚,正好可以对照您给的案例深入学习。”
“哦?你也注意到那个案例了?”刘所长眼中露出赞许,“不错,嗅觉很敏锐。那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回头我们可以重点讨论一下。”
当然,新环境也免不了好奇的打量。
有同事旁敲侧击地问她:“林研究员这么优秀,以前在哪儿高就啊?怎么看都是干大事的人,怎么想到来我们社科院这‘清水衙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