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体的、她深入研究过的细分产业链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整合工商、税务、海关、能耗等多维度看似无关的数据,构建分析模型,精准定位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中的“隐性堵点”(比如某些关键零部件看似供应充足,实则依赖特定单一供应商,隐藏断链风险;或者本地企业协作度低,导致物流成本高企等问题)。
然后,她基于数据模型跑出的结果,提出了几条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优化建议,比如引导建立产业联盟、精准补链招商、优化区域物流调度等。
整篇材料,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全是扎实的数据分析、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务实的解决方案。她写得很快,思路如同开了闸的洪水,倾泻而出。那些曾经让她在审计领域无往不利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型构建思维,被她巧妙地应用到了区域经济分析上,展现出一种降维打击般的精准和深刻。
写完最后一个字,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任何敏感信息泄露,格式也符合要求。她轻轻点了“保存”。
内心出乎意料地平静,甚至……有一丝久违的、思维酣畅淋漓后的轻松与愉悦。
她按照流程,将材料提交给了专班的负责人。没有特意声张,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项普通的作业。
提交之后,她便不再去想结果,重新投入到专班日常的数据整理和报告撰写工作中,继续扮演着她低调、认真的临时成员角色。
她不知道,这份看似普通的参考材料,在汇集到市府办后,经历了怎样的旅程。
它先是被负责初筛的科员注意到,觉得角度新颖,数据支撑扎实,便往上送了一层。到了处级干部那里,引起了更大的兴趣,被认为“有干货”、“见解独到”,于是,它被作为一批有价值的参考材料之一,呈送到了分管经济工作的市委书记周砚深的案头。
周砚深正在翻阅这叠厚厚的材料,大部分内容他快速掠过,直到目光停留在那个标题和署名上——《关于利用数据穿透分析……初步思考》,作者:林窈。
他的目光在标题上停留了两秒,然后翻开了内容。
起初,他的阅读速度很快,但随着一页页翻过,他的速度慢了下来。身体不自觉地坐直,眼神变得专注,甚至带上了一丝审慎的惊讶。
他看得很仔细,尤其是关于数据模型构建的逻辑和那个具体产业链的案例分析部分。他看到了一种他非常熟悉、却又在体制内基层报告中极其罕见的思维方式——一种完全基于数据驱动、摒弃主观臆断、追求逻辑闭环的、近乎冷酷的精准。
这不仅仅是“专业功底扎实”可以形容的。这是一种已经内化成本能的、顶尖分析高手的思维模式。
他几乎可以断定,发小口中那个在并购案中挖出巨大黑洞的“狠角色”,就是她。这份材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周砚深合上材料,靠在椅背上,久久没有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