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府这一边,朱棣和朱允炆两个人正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地联手宣传燕王府学宫的各项事宜,他们忙忙碌碌,跑前跑后,一点也没有停歇,连喘口气的功夫都几乎没有,整个人就像是被什么推着走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他们让人走访各家商号,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学宫的优势,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声音都有些沙哑了,却依然精神抖擞,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只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两个人就已经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收钱收到手软的感觉,那种白花花的银子、金灿灿的金子源源不断涌来的滋味实在让人难以忘怀,心里头满是欢喜和满足,每一次看到那些金银,心里都像是开了花一样。
他们每天都要清点好几遍送来的钱财,手指触摸到冰凉的银锭、沉甸甸的金元宝时,嘴角总会不自觉地向上扬起,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原本设定的一百个入学名额,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一个也没有剩下,想再要名额也没有了,就算有人捧着更多的金银来求一个名额,也已经没有办法了。
那些来晚了一步的商贾们个个捶胸顿足,懊悔不已,围着燕王府的大门不肯离去,希望还能有一线转机,可朱棣和朱允炆也只能摇头表示爱莫能助。
大明商贾们所拥有的财力实在是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的想象,这一百个燕王府学宫的入学名额一下子就被全部抢光了,而作为交换,他们收到了价值高达五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和金灿灿的金子,堆在一起像小山一样高,闪闪发光,让人看了就心动。
这些钱财整齐地码放在库房里,需要好几个人才能抬得动一箱,光是清点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
如果只是平常普通的什么消息,那或许还能隐瞒得住,不让太多人知道,可是朱棣和朱允炆这次闹出来的动静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没有办法掩盖住,想遮也遮不住。
就像是大火燎原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到处都有人在谈论这件事,就连深宅大院里的妇孺也都听说了这个消息。
整整五百万两的银子,一百个燕王府学宫的入学名额,这件事已经在商贾们中间彻底沸腾起来了,大家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声音嘈杂得像是集市一样。
有的人羡慕燕王府学宫能筹集到这么多钱财,有的人则在猜测这些银子会用在什么地方,还有的人已经开始打听下一批名额什么时候开放。
在做买卖的商贾这个圈子里,消息向来都是传得非常快的,一个人告诉十个人,十个人再告诉一百个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很快,燕王朱棣和皇孙朱允炆联手办了一个燕王府学宫,卖出去一百个名额赚了整整五百万两银子的事情就传遍了整个应天府的大街小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街边的小贩都能说上几句。
那些卖菜的、拉车的、开茶馆的,都在津津乐道这件事,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
普通老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全都一片哗然,纷纷议论起来,都感到十分惊讶,觉得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仿佛天方夜谭一样。
他们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光是听着这个数字就觉得头晕目眩,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其实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朱煐从商贾们手中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以重新开办稷下学宫的名义,卖出了十个稷下学宫的名额,筹措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银子,用作湖广地区赈灾的粮款,那件事就已经轰动了整个京城!
大家都在谈论,街头巷尾都在说这件事,热闹得像是过节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