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会很快就结束了,但这场朝会掀起的波澜,却远未平息,反而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荡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正悄然影响着各方势力的盘算和布局。
今日的朝会实在太过不同寻常。
退朝的钟声悠悠响起,百官怀着各异的心思,三五成群地陆续离去,许多人步履迟缓,显然仍沉浸在方才的震撼中。
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耐人寻味。
一些老成持重的官员面色凝重,眉头紧锁,似乎在深思朱煐崛起和陛下态度转变背后蕴含的朝局变化;
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目光闪烁,显然在重新评估站队和自保的策略。
显然,他们都因今日朝堂上朱煐的惊人表现和陛下的反常态度而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各自都有了不同的感受和盘算......
蓝玉几乎是第一批离开奉天殿的。
他脚步匆匆,甚至没顾得上和相熟的几位同僚多做寒暄,只是与朱煐、胡老三等寥寥几人简单拱手告别,便迫不及待地朝着宫外走去,仿佛身后有火在烧。
他没有多说什么,此刻任何言语都显得多余,他心中被一种急切而又混杂着希望的激动情绪填满,只想快点回到那个近日来被愁云惨雾笼罩的家中。
他迫切地想要将自己的新发现、那绝处逢生的一线希望,告诉日夜为自己担惊受怕的妻子和孩子们,驱散笼罩在府邸上空的阴霾。
这些日子以来,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何止是蓝玉一人?
整个凉国公府,从主子到下人,都仿佛被一块无形的大石压着,喘不过气来。府中上下弥漫着一股压抑的阴云,往日门庭若市的车马喧嚣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心悸的死寂,连下人们走路都踮着脚尖,说话不敢高声。
.........
朱煐先前在朝堂上那番关于蓝玉“无论谁上位都必死”的惊悚言论,根本不是什么秘密,早已随着当日参与朝会的百官之口传遍了应天府的上层圈子,可谓人尽皆知,甚至被添油加醋,描绘得更加凶险。
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了凉国公府气数已尽,蓝玉的处境已是危如累卵,只差陛下最后那一道催命符了。
虽然眼下碍于蓝玉尚存的国公权势和军中余威,明面上还无人敢公然落井下石,但那种无声的疏离感却无处不在,像冰冷的潮水般渗透过来。
别说那些原本就只有一般交情的官员了,就连本该同气连枝、被视为铁板一块的淮西勋贵集团内部,也有不少人在暗中频频议论,对凉国公府和蓝玉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而显著的变化。以往热闹的勋贵聚会,如今很少再主动邀请蓝玉,即便他去了,席间涉及他的话题也往往被刻意避开,气氛尴尬。
路上遇见,往日能称兄道弟的同僚,如今多是匆匆点头,便借口有事快步离开,仿佛他身上带着晦气。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天性,尤其是在这官场上。
明知道蓝玉已经身陷陛下亲手布下的死局,凉国公府这艘大船眼看就要倾覆,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又有几个人真能做到不离不弃,甘心陪着一起殉葬呢?
即便是往日里称兄道弟、关系莫逆的,在这种关乎家族存亡的时刻,也必然会本能地保持距离,划清界限,这是生存的法则。
到了他们这个层级,个人荣辱早已与家族兴衰绑定,谁也不敢拿整个家族的命运去赌一份或许并不牢靠的义气。
........
如果说,大家是等到老朱突然对蓝玉发难、刀斧加身时才知晓,那时已成定局,被迫绑在一起同仇敌忾、拼死一搏倒也罢了,至少能落个忠义的名声。
可现在既然提前知道了陛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