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承宇对太子的教导从不止于书本。
这日清晨,他带着顾明轩来到京城郊外的农庄。
春和景明,田埂上的农人正弯腰插秧,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带着丰收的期盼。
顾明轩自幼长在深宫,从未见过这般景象,好奇地拉着顾承宇的衣袖:“父皇,他们为何这般辛苦?”
顾承宇蹲下身,指着田里的秧苗:“因为这地里的庄稼,是百姓一年的生计。
若误了农时,秋收便会减产,百姓就要挨饿。
你祖母当年推行‘劝农令’,便是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他转头看向农庄里的水车,“你看那水车,是工部新改良的农具,比从前节省三成人力。
朝廷每年拨银支持农具改良,就是为了让百姓少些辛苦,多些收成。”
正说着,农庄的里正匆匆赶来,见是皇帝与太子,连忙跪地行礼。
顾承宇扶起他:“免礼。
今年的收成如何?百姓还有什么难处?”
里正憨厚地笑道:“托陛下的福,去年风调雨顺,收成比往年多了两成。
只是前些日子春雨多,部分田埂被冲垮了,修补还需要些时日。”
顾承宇点头:“朕知道了。
传旨给户部,拨专款修补京郊受损田埂,再派工部工匠前来,教百姓加固水利设施。”
里正感激涕零,连连叩谢。
顾明轩看着这一幕,似懂非懂地说:“父皇,原来做君主,要管这么多小事。”
顾承宇摸了摸他的头:“对君主而言,百姓的事,从来没有小事。”
从农庄返回皇宫后,顾承宇接到了西域都护府的奏折。
奏折中说,自与北契、车师国签订盟约后,边境贸易日益繁荣,西域的玉石、马匹通过商道运往中原,中原的丝绸、茶叶也深受西域各国喜爱。
只是近来有商队禀报,商道途经的沙陀部时常劫掠商队,索要高额过路费,不少商人因此不敢前往西域。
顾承宇当即召来顾云卿与兵部尚书李刚商议。
李刚奏道:“沙陀部是西域的小部落,实力不强,却地处商道要冲,若不加以整治,恐影响边境贸易。
臣建议派一支骑兵前往沙陀部,威慑其领,迫使其停止劫掠。”
顾云卿却有不同看法:“沙陀部虽小,但民风彪悍,且与周边几个小部落素有往来。
若贸然出兵,恐引连锁反应。
不如先派使者前往沙陀部,晓以利害,许其加入边境贸易,共享贸易红利。
若其冥顽不灵,再出兵不迟。”
顾承宇沉思片刻,采纳了顾云卿的建议:“舅舅所言有理。
西域贸易刚有起色,不宜轻易动武。
传旨给西域都护林策,让他派使者前往沙陀部,提出条件:若沙陀部停止劫掠,朝廷允许其在商道沿线设立集市,抽取的赋税可自行支配;若其继续为非作歹,朝廷必将出兵讨伐。”
林策接到旨意后,立刻派使者前往沙陀部。
沙陀部领起初还想依仗地利,拒绝朝廷的条件。
但当使者告知他,若失去中原的丝绸、茶叶,沙陀部的生活将大受影响,且朝廷已在边境集结兵力时,领终于动摇。
最终,沙陀部同意停止劫掠,与朝廷达成协议,商道再次恢复畅通。
边境贸易的繁荣,不仅充实了国库,还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西域的歌舞、乐器传入中原,中原的医术、历法也在西域推广。
顾承宇见状,下令在京城开设“西域馆”
,邀请西域使者与商人居住,同时选派中原学子前往西域游学,进一步增进两国的了解与友谊。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总是风平浪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