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挑战
当前,翻九楼习俗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第四代传人周庄武通过“非遗进景区”
活动,在灵山工匠小镇展示绝技,吸引游客体验,试图以文旅融合破解传承难题。
四、串堂艺术:走村串户的“民间交响”
历史脉络
串堂源于北宋末年的广信、饶州乡村,早期剧目杂以民间小调,明清时融入南戏元素,展出饶河调与信河调。
文革期间中断,改革开放后复兴,2013年入选江西省非遗名录。
艺术形态
班社构成:由农民业余组成,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使用锣鼓、唢呐、二胡等十余种乐器。
表演场景:分坐奏与行奏两种形式,常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时走村串户,形成“堂前一坐,吹打弹唱”
的独特景观。
剧种兼容:演奏赣剧、徽剧、京剧等剧目,文武场技巧全面者担任班主。
当代实践
广信区通过“非遗进景区”
活动,推动串堂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
例如,在清水老街“村晚”
中,串堂班传人以唢呐二胡合奏《男儿当自强》,创新曲目吸引年轻观众,展现传统音乐的现代生命力。
五、非遗传承的广信范式
广信区非遗保护形成“活态传承+创新活化+政策支持”
的三重驱动:
活态传承:通过师徒制、班社传承培养新人,如杨善东的戏曲教学、周庄武的翻九楼表演;
创新活化:将非遗融入景区、节庆活动,开文旅产品,如“非遗进景区”
系列展演;
政策支持:政府建立非遗工坊,举办“四个一百”
文化导师下乡活动,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阵地效能。
如今,广信区非遗已形成“省级+市级+区级”
的立体网络,其中信河乱弹腔、石人殿庙会等项目,正以千年文化底蕴为底色,绘就新时代非遗保护的“广信样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