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兴隆非遗瑰宝:大口落子、铁板大鼓、砂艺与雾灵皮影戏的文化交响
在燕山南麓的承德市兴隆县,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四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从高亢激昂的戏曲唱腔到指尖流转的砂艺美学,从鼓板交织的说唱艺术到光影跃动的皮影传奇,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兴隆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更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注脚。
一、大口落子:燕山脚下的乡土魂魄
中兴大口落子作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遗,其根源可追溯至兴隆县三道河镇中兴村。
这一传统戏剧形式以“高亢、激越、泼辣、粗犷”
为特色,乐句一气呵成,分句间仅以加花伴奏衔接,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第六代传承人郝凤艳回忆,儿时常听爷爷与姑姑们彻夜练唱,那穿透夜色的嗓音在她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
如今,她带领的剧团已展至近30人,年龄跨度从青年到74岁老者,成员们以热爱与执着守护着这份乡土记忆。
面对传统戏曲的式微,剧团通过创新曲目、排演新节目实现突围。
例如,将现代道德题材融入传统唱腔,使演出内容更贴近当代生活。
2017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后,剧团演出场次逐年增加,不仅在乡村大舞台绽放光彩,更通过“非遗进校园”
等活动培养新生代观众。
正如兴隆县文化馆馆长钱飞龙所言:“只有坚守与创新并行,才能让传统文化焕新生。”
二、铁板大鼓:鼓板声中的百年流变
铁板大鼓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创始人王宪章在沈阳以“奉天调”
古书考试甲等成名,后受张作霖支持创办鼓书学校,培养第二代传人陈怀德。
这一曲艺形式以一板三眼的44拍为骨架,融合平谷“落腔调”
与“哭腔”
特点,表演时一手击鼓、一手持板,唱说交替,节奏明快。
1982年,兴隆县文化馆开设大鼓培训班,陈怀德亲传《刘公案》《九头案》等六部长篇大鼓与十二本小段子。
第三代传人佟广付与女儿佟雪净延续衣钵,父女二人长期在平谷、蓟县等地演出,将抗战英雄故事与现代道德题材融入传统唱段。
近年来,通过政府投入建立保护基金会、出版影像资料等举措,铁板大鼓在保护长篇曲目的同时,鼓励创作《邻里情》《八一赞》等新作,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三、郑氏砂艺:砂石间的东方美学
郑氏砂艺以天然彩砂与金银丝为原料,起源于清朝末年兴隆县郑氏家族。
第五代传承人郑铁军通过创新“釉料覆膜”
“一根银丝成砂画”
等9项专利技术,使作品远销40余国。
其砂艺流程包含画线、掐丝、洗砂、上色等十余道工序,题材涵盖山水人物、京剧脸谱等,兼具东西方艺术风格。
2000年,郑铁军在蒙古国现祖传砂画后,通过史料复原与技术创新重启传承。
他研的“立体砂画”
技术使《乾隆皇帝大阅图》呈现浮雕效果,20年推出的“活性炭砂画”
兼具艺术性与空气净化功能。
如今,郑氏砂艺作品被都博物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并作为国礼赠予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馆。
通过“非遗+乡村振兴”
模式,郑铁军在兴隆县开展免费培训,累计培养农民艺人,20年与承德市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培训,让砂艺成为赋能乡村的文化引擎。
四、雾灵皮影戏:光影交织的千年叙事
雾灵皮影戏作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五代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