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涞水县非遗:高洛音乐会、西义安村南乐会与布艺的璀璨华章
保定市涞水县,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高洛音乐会、西义安村南乐会与布艺(耳枕制作技艺)犹如三颗明珠,各自散着独特的魅力,共同构成了涞水县非遗文化的壮丽画卷。
高洛音乐会: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高洛音乐会,这一流传于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南高洛村和北高洛村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
它始建于秦末汉初,原名“高乐大善会”
,后经乾隆皇帝赐封为“高乐蓝旗音乐圣会”
,成为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地方民间器乐演奏花会。
历史渊源与传承
高洛音乐会的历史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其演奏的古曲源自轩辕黄帝祭祀音乐和流传在冀中的民间乐。
古乐世代口授言传,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仍保留着最完整、最原汁原味、最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吹乐遗风。
2006年5月20日,高洛音乐会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保护单位为涞水县文化馆。
演奏形式与曲目
高洛音乐会的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奏、打、舞、唱”
四维表现形式。
演奏时,由大管领奏,打击乐配音,一般使用4度和弦和8度和弦。
其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大管、唢呐、笙、笛子、喇叭号、大鼓、二鼓、大锣、底胡、板胡、堂鼓、盆鼓、铙、镲等十几个种类。
演奏曲目既有唐宋宫廷大曲,也有元代器乐元素,更有融合佛道儒宗教音乐特征的套曲《粉蝶》。
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
高洛音乐会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吸引了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21个国家的30多名传统音乐保护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是我国古代音乐的一朵奇葩。
如今,高洛音乐会已成为涞水县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名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宗教音乐以及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义安村南乐会:冀中笙管乐的代表
西义安村南乐会,作为冀中笙管乐的重要代表,同样在涞水县非遗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乐社的前身是音乐会,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后来经过改良成为南乐会,深受村民喜爱。
起源与改良
据会中老人回忆,西义安村南乐会的前身是音乐会,但村民认为其曲目单调、曲调缓慢,对此不感兴趣。
于是,在教授僧人陶师傅的改良下,音乐会增加了大管子、二胡、小唢呐、龙头号、哑腔、口噙子等乐器,并吸收融汇了许多俗曲、戏腔,由此改为南乐会。
演奏形式与曲目
西义安村南乐会所使用的乐器分为“文场”
和“武场”
。
“文场”
包括大管子、笙、笛、二胡、小唢呐、云锣等,其中大管子为主奏乐器;“武场”
则包括鼓、板、铙、钹、铛子等。
演奏曲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曲牌如《朝天子》《小走马》《水里音》等,也有戏腔《二黄》《梆子腔》《上四调》等,还有时令歌曲《十五的月亮》《母亲》等。
传承与展
西义安村南乐会的传承与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6年,在保定幼专刘浩老师的帮助下,该乐社成功申报为保定市级非遗项目。
如今,西义安村南乐会经常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