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仪式拉开表演序幕。
社火融合拳术、器械、对打三大板块,形成“单练显功、对打惊心、群演震魂”
的视觉奇观。
表演特色:刀光剑影中的艺术美学
社火表演中,6岁孩童的“五步拳”
与成年人的“三节棍”
同台竞技,大刀翻飞如银龙,长枪突刺似闪电。
最叫绝的“武术串子”
对打,要求表演者默契配合,例如“双刀破枪”
需攻方枪法凌厉、守方刀法密不透风,兵器碰撞声与观众喝彩声交织成狂欢乐章。
该村支部书记常乐介绍,社火现存拳术器械近百种,会武术者达300余人。
传承创新:寒暑假的武学传承
为延续社火传统,莘桥村每年寒暑假开设免费武术班,由第8代传人常乐亲自授课。
6岁的郭召栋在2024年元宵节秀“五步拳”
,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该村通过“老带新”
模式,确保社火技艺代代相传,其“武术闹元宵”
习俗已延续百年,成为高阳文化的重要符号。
四、高阳昆曲:北昆摇篮的雅乐遗韵
历史地位:从宫廷御用到世界非遗
高阳昆曲源于明万历年间,清初与弋阳腔融合形成“昆弋腔”
,成为北方昆曲的重要源头。
1917年荣庆社进京演出引轰动,1928年韩世昌率团赴日演出《游园惊梦》,开创中外戏曲交流先河。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遗,高阳河西村作为源地,现存义务教学点及村小学传承基地。
艺术特色:粗犷豪放中的细腻表达
高阳昆曲突破南方昆曲的婉约风格,融入河西调、高腔等元素,形成“武戏见长、唱念北方化”
的特色。
其代表剧目《林冲夜奔》以“山膀”
“云手”
等动作展现英雄气概,《单刀会》则通过“快板转散板”
的唱腔设计,凸显关羽的豪迈。
侯玉山等大师将“靠旗戏”
“把子功”
推向极致,使高阳昆曲成为北昆武戏的标杆。
当代保护:培训基地的活态传承
20世纪50年代,以河西村戏班为核心成立北方昆曲剧院,韩世昌任任院长。
2001年后,当地与剧院共建培训基地,通过“义务教学+村小学传承点”
模式,培养新一代昆曲人才。
河西村子弟会至今保留《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老艺人义务教唱,形成“连狗叫都带昆曲味”
的文化奇观。
五、非遗四重奏的文化启示
高阳的战鼓、拳术、社火与昆曲,共同构建了“武以强魂、文以养性”
的文化生态。
于堤战鼓的激昂与太清拳的刚柔,展现了高阳人尚武不屈的精神;莘桥社火的狂欢与高阳昆曲的雅韵,则诠释了农耕文明对生命力的礼赞。
这种“动静相宜、雅俗共赏”
的非遗格局,不仅丰富了高阳的文化底蕴,更为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生活化、年轻化、社区化”
的典范——当战鼓声震彻校园,当拳脚影掠过广场,当社火光点亮夜空,当昆曲调萦绕村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永恒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