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容城县非遗:小南头村刘爷信仰与刘守庙会的千年医魂
在保定市容城县小南头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庙会不仅是村民的盛大节日,更是一场承载着千年医魂与民俗信仰的文化盛宴。
这场以纪念金代名医刘守真为核心的庙会,融合了历史传说、中医智慧与民间艺术,成为雄安新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历史渊源:从医者仁心到神医崇拜
刘守真:寒凉派的医学奠基人
刘守真(1110—1170年),原名刘完素,金代河间府人,自幼学医,25岁研读《黄帝内经》,35岁中进士后拒绝仕途,潜心医学。
他创立“寒凉派”
,主张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着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至真要大论》等典籍,奠定了中医瘟病学的基础。
其“防风通圣散”
至今仍是治疗表里俱实及外科病毒的良方。
传奇医术:一针救两命的民间记忆
刘守真的医术在民间被赋予神话色彩。
相传他行医至保定东高庄村时,遇一送葬队伍,棺底渗血。
他断定是“难产假死”
,开棺施针后,孕妇苏醒并诞下婴儿,自此“一针救两命”
的故事广为流传。
另一则传说中,小南头村一老人患“砍头疮”
(恶疮),梦遇刘守真以银针和药膏治愈,次日现刘爷庙塑像与梦中人一致,由此坚信刘守真显灵。
这些传说不仅强化了刘守真的神医形象,更成为庙会信仰的核心依据。
庙宇起源:从民间感恩到官方纪念
金大定十年(1170年),刘守真逝世后,百姓在其旧居建祠祭祀。
元代(约1200年)始建刘守庙,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清末西太后赐匾额,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多次派人修缮。
庙内现存正殿三间、东西配殿,正殿梁柱施彩画,天花沥粉贴金,大梁施旋子彩画,建筑形制为官式建筑典型特点。
1984年,刘守庙被列为保定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二、庙会盛况:从祭祀仪式到民俗狂欢
仪式流程:香火与祈愿的交织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小南头村及周边百姓齐聚刘守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仪式包括:
进香祈愿:村民携带香烛、供品(如冰糖葫芦、手工酥糖)至庙内,在刘守真塑像前焚香叩拜,祈求健康平安。
功德钱捐赠:信众向庙会功德箱捐款,用于庙宇修缮和日常维护。
戏剧表演:庙会期间,河北梆子剧团会连续演出五天大戏,剧目如《王贵与李香香》《蝴蝶杯》等,但近年因剧团出场费增高,演出规模有所缩减。
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的集中展示
庙会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民俗文化的舞台。
活动包括:
民间手艺:吹糖人儿、爆米花、手工酥糖等传统小吃摊位林立,其中冰糖葫芦因象征“红红火火”
最受欢迎。
杂技表演:北张村五虎会、留村少林会等杂技团队表演“胸口碎大石”
“银枪刺喉”
等绝技,吸引观众围观。
农具交易:春耕时节,农具工匠在庙会南侧售卖扒子、犁、水车斗子等工具,形成知名的农具市场。
传说演绎:王母娘娘的“惩罚”
与民间幽默
庙会流传一则趣味传说:刘守真在天宫因醉酒踢了王母娘娘的“登挂”
(屁股),被罚每年三月十五庙会时刮风下雨。
这一传说虽带神话色彩,却反映了民间对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