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次。
三、杂技绝活:从江湖技艺到非遗品牌
历史渊源:军旅文化与民间技艺的融合
容城县杂技绝活以“五虎会”
“叉会”
为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驻军文化。
例如,北张村五虎会融合了武术中的“虎拳”
技巧,表演者通过“扑、跃、翻、滚”
等动作,再现老虎的威猛姿态;留村少林会则以“硬气功”
为核心,表演“胸口碎大石”
“银枪刺喉”
等绝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017年雄安新区非遗普查中,北张村五虎会、留村少林会等项目共同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名录。
其代表性表演《五雷阵》通过鼓点设计与动作同步,形成“声舞联动”
的视听效果,成为雄安新区文化展演的保留节目。
创新实践:从街头表演到文旅融合
面对现代化冲击,容城县杂技绝活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创新展。
例如,北张村五虎会在雄安新区“非遗小镇”
项目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五虎动作,并购买五虎主题文创产品,如虎头帽、虎爪手套等。
2024年容城县“非遗过大年”
活动中,留村少林会的“银枪刺喉”
表演引观众惊叹,其通过抖音直播实现“线上+线下”
同步展演,单场观看量50万人次。
四、木雕画:从家具纹样到艺术瑰宝
艺术特色:浮雕技艺的冀中表达
容城县大南头村木雕画以浮雕为主要形式,早些年以雕刻家具纹样、花鸟等简单图案为主,近些年以木版画浮雕为主,多以花鸟动物、山水园林、吉祥图案为主题。
其技艺流程包括“选材—构图—雕刻—上色”
四个环节,其中“雕刻”
环节最为关键,需通过“浅浮雕”
“深浮雕”
等技法表现层次感。
2018年,大南头村木雕画被列入容城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李志国通过“师带徒”
方式培养年轻匠人。
其代表作《雄安新区图》以浮雕形式展现白洋淀风光与雄安三县地标,被雄安新区规划馆收藏。
传承挑战:从生活必需到艺术收藏
随着现代家具的普及,木雕画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
目前,大南头村木雕画传习所仅有李志国等3名传承人,年轻一代多选择外出打工,导致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为突破困境,容城县通过“非遗+文创”
模式实现创新展。
例如,大南头村木雕画传习所与雄安新区“非遗小镇”
合作,开木雕画摆件、书签等文创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20年雄安新区非遗展销会上,木雕画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20万元,成为非遗产业化的成功案例。
五、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活态博物馆”
历史层积:地方文化的活态见证
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与木雕画均承载着容城县的历史记忆。
梆子班的剧目如《王贵与李香香》反映了革命时期的农民生活;西河大鼓的书目如《响马传》取材于民间传说,展现了冀中平原的文化交融;杂技绝活的《五虎会》保留了清代军旅文化的遗存;木雕画的《雄安新区图》则记录了当代城市建设的历程。
族群认同:社区凝聚的文化纽带
这些非遗项目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
例如,东孙村梆子班的成员多为同族或邻里,其表演活动常伴随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