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文化载体。
当地通过“煎饼文化节”
“非遗进校园”
等活动,将煎饼制作与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结合,开出“三皇姑煎饼”
“郭巨孝母煎饼”
等主题产品。
2024年,南和区在宝和戏苑推出“煎饼+坠剧”
体验套餐,游客可边品尝煎饼边观看和阳坠剧演出,实现味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这种跨界融合,让小米煎饼从“地方小吃”
升级为“文化ip”
。
三、和阳坠剧:从曲艺到戏曲的华丽转身
历史溯源:120年的艺术沉淀
和阳坠剧源于南和区和阳、河郭镇一带,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晚期。
当时,评书艺人李清盛到南和说书,收当地人为徒,播下坠子艺术的种子。
1955年,曲艺名家郝获春收仝华彬为徒,取艺名“仝贵斌”
,并成立南和县河郭坠子剧团。
1961年,剧团进京演出《北京日报》表评论,梅兰芳、常香玉等戏剧家与演职员座谈,中央戏剧研究院将其定名为“坠子戏”
。
因南和古称“和阳”
,该剧种遂得名“和阳坠剧”
。
艺术特色:方言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和阳坠剧以坠胡为伴奏乐器,其音色或悠扬婉转如溪流,或激昂高亢似黄钟,为剧情增添浓厚情感。
唱腔融合南和方言音韵,质朴醇厚,如《忠烈千秋呼家将》中“呼延庆打擂”
一段,通过“甩腔”
“顿板”
等技巧,将人物愤怒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演上,文戏注重眼神与身段,如《孝善天下三皇姑》中“三皇姑出家”
一场,演员通过水袖翻飞展现内心挣扎;武戏则吸收梆子、京剧的技巧,如《打宫闯朝》中的“对打”
“翻跟头”
等动作,令观众热血沸腾。
当代传承:创新与坚守的平衡
面对观众流失的挑战,仝家班演艺集团通过“戏曲+文旅”
“戏曲+影视”
模式实现突围。
2024年,集团与王宝强影视展览工作室合作打造宝和戏苑,集演出、培训、非遗传承于一体,年演出场次300场。
在剧目创新上,推出《海公案之反腐风云》等现代题材剧目,将反腐倡廉主题与传统戏曲结合,吸引年轻观众。
同时,通过“戏曲进校园”
活动,在南和区中小学开设坠剧课程,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例如,10岁的李晓萌通过学习坠剧,已能独立演唱《回龙传》选段,成为剧团最小的“非遗小使者”
。
四、梅花拳:文武交融的武学哲学
历史脉络:从冀南到全球的传播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梅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及山东鄄城、聊城等地。
其组织形式分文场与武场:文场研究“三教”
学说精义,管理拳内事务;武场通过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训练武功。
2006年,梅花拳入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
技艺精髓:刚柔并济的武学美学
梅花拳的动作套路以“桩步五势”
模拟梅花形态,“行步三法”
体现枝干交错,形成“静如五瓣梅花,动如枝干穿插”
的风格。
其核心技术包括“无极桩”
内功训练、“螺旋劲”
力技巧及“沾衣十八跌”
摔法。
例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