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清河县非遗:曦阳掌太平拳、牌匾碑文雕刻与道腔的文化密码
在邢台市清河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曦阳掌太平拳的刚劲、牌匾碑文雕刻的厚重、道腔艺术的婉转,共同编织出一幅多元文化交织的壮丽画卷。
这三项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成为清河县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
一、曦阳掌太平拳:武魂千年的刚劲传承
历史溯源:从太平天国到运河两岸
曦阳掌太平拳的起源可追溯至太平天国时期。
清末,太平军战败后,一名军官流落至清河、南宫一带,为躲避朝廷缉拿,他隐姓埋名,将少林四大硬掌与内家功法融合,创编出以“四两拨千斤”
为核心的曦阳掌太平拳。
清末民初,卫运河两岸盗贼横行,百姓为自保纷纷习武,曦阳掌太平拳迅成为冀鲁交界地区的核心拳种。
其师祖留下的《拳脚论》两部拳谱,成为后世传承的珍贵文献。
技艺精髓:内外兼修的武学哲学
曦阳掌太平拳的功法体系包含徒手套路与器械套路两大类。
徒手套路中,“四五架”
“丁拳”
“大架”
等拳法强调“蹦拨转换、沾缠粘连”
,以胯部力为核心,口诀“两手四扇门,全靠胯子打人”
揭示了其以静制动的实战要领。
器械套路则涵盖刀、枪、剑、鞭等十八般兵器,如“雪花刀”
“六合枪”
等,招式刚劲迅猛,变化多端。
其核心思想“一个胳膊三道弯,不打这边打那边”
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武学智慧。
当代传承:从民间到校园的守护
2010年,曦阳掌太平拳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应对传承困境,清河县成立曦阳掌太平拳研究会,通过建立拳师档案、录制拳法套路、将武术纳入中小学课程等方式推动保护。
例如,清河县第二中学将曦阳掌纳入体育课程,学生每周学习基础拳法,既强健体魄,又传承文化。
2024年,研究会组织拳师对濒临失传的“白话锤”
“八方锤”
等套路进行挖掘整理,确保技艺完整传承。
二、牌匾碑文雕刻:石上千秋的文明印记
历史脉络:从唐宋碑刻到燕赵风骨
牌匾碑文雕刻是融汉字书法、建筑美学与雕刻技艺于一体的传统艺术。
邢台地区遗存的唐代“宋景碑”
、宋代“大观圣作碑”
、北魏“杨翚碑”
等四十余块古碑,以及“清风楼”
等明清古匾,见证了其千年历史。
清河县葛仙庄的马宝玉家族世代以雕刻为生,其子马良辰以书法入雕刻,创作了“燕赵画院”
“清河碑林”
等传世佳作。
2017年,牌匾与碑文传统雕刻被列入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艺精髓:刀刻笔意的艺术升华
牌匾碑文雕刻的流程分为粗刻、细部削刻、修正调神、打磨喷漆四步。
雕刻技法包括中凹阴刻与中凸阳刻,通过远距离审视细刻品,调整层次感与空间感。
第三代传承人田兆信将书法笔法中的“枯笔”
应用于雕刻,使作品“灵动而不呆板,笔断意连相得益彰”
。
例如,他为西柏坡纪念馆雕刻的《西柏坡赋》影壁,以阳刻艺术效果呈现笔墨韵味,获广泛赞誉。
当代创新:从传统到现代的突破
田兆信创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