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非遗:土山诚会、琅矿活帷子、黄河灯阵——燕赵大地的民俗狂欢
在冀南平原的武安市,非遗文化如同太行山脉的余脉,绵延不绝,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土山诚会的盛大社火、琅矿活帷子的仪仗奇观、黄河灯阵的迷宫灯海,共同构成了武安非遗的独特风貌。
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武安人生活智慧的结晶,是燕赵大地文化的生动写照。
一、土山诚会:东方狂欢节的民俗史诗
技艺溯源与历史积淀
土山诚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武安市西土山乡东土山村、西土山村流传的民间社火活动,以祭祀碧霞元君(俗称“老奶奶”
)为核心,祈福驱邪、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2009年,经国内外专家现场观摩,土山诚会被认定为“中国三大民间社火之一”
,并誉为“东方狂欢节”
。
2012年,土山诚会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艺特点与仪式流程
土山诚会每逢辰、戌、丑、未之年举办,为期三天半,参与人员万人。
仪式包括碧霞元君出宫、迎神(点贵宾)、巡游(摆道子)、稳驾、回宫(安神)等程式。
其中,“十八班故事”
是核心表演,涵盖五班少林、四路鼓社、丝弦社、皮影社、落子社、抬阁社等,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仪仗器具,沿街巡游,场面壮观。
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土山诚会不仅是民俗活动,更是武安人团结、和谐、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的伦理道德教育载体。
活动期间,村民挂彩布、展示刺绣织布等手工技艺,妇女参与“挂彩布”
,展示农耕社会的集体记忆。
2009年,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观看后题词“燕赵雄风,唯我诚会”
,高度评价其文化价值。
二、琅矿活帷子:仪仗文化的活态传承
技艺溯源与历史积淀
琅矿活帷子源于武安市冶陶镇琅矿村,历史可追溯至元朝末年。
相传,琅矿村艺人以古代帝王仪仗队为原型进行艺术化改编,明朝初期经张一扁等传承人系统整理,形成完整表演体系。
2012年,琅矿活帷子列入第四批河北省级非遗名录。
技艺特点与表演形式
琅矿活帷子的核心道具是帷子杆,杆长25米,设置3-4个活动铁环,抖动时产生节奏声响。
表演包含“四方平安”
“倒挂金钩”
“珍珠倒卷帘”
等十大固定套路,每个套路表现特定主题。
例如,“四方平安”
以正方形队列变化祈求地域安宁,“红线穿珠”
通过穿插跑位模拟纺织劳作场景。
演员需完成“抖、转、抛”
三类基本动作,配合鼓乐节奏完成队形变换。
传承现状与保护举措
2019年,武安市文化馆通过专着编纂、光盘录制、传习所建设等方式加强保护。
2025年元宵节期间,琅矿活帷子在邯郸非遗展演中重现古代仪仗场景,创新采用led背景还原历史场景,吸引5万名观众现场观看。
截至2025年,已培养6代传承人,现存完整掌握十大套路的艺人名。
三、黄河灯阵:迷宫灯海的民俗奇观
技艺溯源与历史积淀
黄河灯阵(骈山)是武安市骈山村延续700余年的民俗活动,2013年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
相传,灯阵由姜子牙所创的“黄河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