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非遗:富奶奶会、梨花大鼓、坠子书——民俗与曲艺中的燕赵乡音
在冀南平原的鸡泽县,非遗文化如同一条隐形的血脉,将农耕文明的信仰、市井生活的悲欢、民间艺术的激情编织成独特的文化图腾。
富奶奶会的神秘仪式中跃动着古沙河的祈愿,梨花大鼓的铜板声里回荡着燕赵大地的慷慨,坠子书的弦索声中流淌着市井百姓的悲喜。
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鸡泽人用身体与灵魂书写的生存史诗,承载着冀南平原的集体记忆。
一、富奶奶会:祈愿中的农耕密码
仪式溯源与信仰内核
富奶奶会是鸡泽县及周边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其核心是祭祀“富奶奶”
这一民间神只。
富奶奶的身份在传说中模糊而多元:或为掌管丰收的女神,或为庇佑妇幼的善神,其信仰根植于冀南平原“靠天吃饭”
的农耕文明。
每年农历特定时节,鸡泽县各村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村民们抬着富奶奶的神像巡游,焚香献供,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这种仪式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集体生存”
的祈愿。
技艺传承与文化隐喻
富奶奶会的传承并非通过文字或技艺,而是通过“仪式身体”
的代代复制。
例如,神像巡游时的步伐节奏、献供时的摆盘方式、祈福时的唱词韵律,均需由老一辈口传心授。
这种“身体记忆”
的传承方式,暗合着农耕文明“以行载道”
的生存哲学。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富奶奶会的仪式逐渐简化,但其核心信仰——对土地的依恋、对生命的敬畏——仍深植于鸡泽人的血脉之中。
二、梨花大鼓:铜板声中的燕赵悲歌
艺术溯源与曲艺基因
梨花大鼓是国家级非遗,在鸡泽县及周边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其前身可追溯至清代“犁铧大鼓”
,因伴奏乐器形似犁铧而得名,后逐渐演变为手持月牙铜板的演唱形式。
梨花大鼓的唱腔高亢激越,既有“大鼓腔”
的雄浑,又有“梨花调”
的婉转,其代表曲目如《包公案》《杨家将》等,多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展现了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
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新
梨花大鼓的传承依赖“师徒制”
与“家族制”
,例如,鸡泽县梨花大鼓非遗传承人张霞,自幼随父学艺,通过“口传心授”
掌握唱腔、板式与表演技巧。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梨花大鼓逐渐走进校园、剧场,甚至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
例如,张霞团队将传统曲目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出《梨花新韵》等作品,既保留了梨花大鼓的“铜板声”
,又注入了时代气息。
这种“守正创新”
的尝试,让梨花大鼓在当代焕新生。
三、坠子书:弦索声中的市井百态
艺术溯源与曲艺基因
坠子书是流行于冀南、豫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在鸡泽县亦有深厚传承。
其伴奏乐器以坠琴(三弦)为主,辅以简板或铙钹,唱腔质朴自然,多以民间故事、市井生活为题材。
例如,传统曲目《王二姐思夫》《回龙传》等,通过生动的语言与细腻的表演,展现了冀南平原百姓的悲欢离合。
坠子书的表演形式灵活,既可独唱,也可对唱,甚至可融入舞蹈与武术元素,成为市井文化的“活化石”
。
技艺传承与文化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