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非遗:鼓吹乐、角雕、逛楼与太平鼓的文化脉络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地方文化的天空。
其中,抚宁鼓吹乐、角雕、逛楼与太平鼓四项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抚宁区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一、抚宁鼓吹乐:唢呐声中的历史回响
抚宁鼓吹乐,又称抚宁吹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据《永平府志》记载,早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抚宁县便已有“吹鼓手捌名”
的官方记录,由此推算,抚宁鼓吹乐至少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清代时,抚宁区的“官喇叭”
由县城南街公姓世传,后转至西街赵永,成为当地音乐文化的象征。
抚宁鼓吹乐以唢呐为主,配以鼓、钹等乐器,其演奏风格粗犷热烈、欢快活泼,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典礼仪式等场合。
其独特之处在于“借字”
“双搬家”
等创作技法,以及板式、度、加花减字的变奏方法,这些技艺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堪称瑰宝。
2006年,抚宁鼓吹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在抚宁区,鼓吹乐不仅是民间娱乐的重要形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任连义、单洪彬等传承人通过收徒传艺、开设传习所等方式,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代代相传。
他们的演奏,既保留了传统曲牌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使抚宁鼓吹乐在新时代焕出新的生机。
二、角雕:兽角上的艺术传奇
角雕,是以牛角、羊角等为原料,通过雕刻技艺制作而成的艺术品。
在抚宁区,耿氏角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耿守志、耿长军父子自1976年起便致力于角雕工艺品的研究与创作,他们根据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及各种羊角的天然形状和颜色,精心雕刻出以鱼虾、草虫、翎毛为特色的浮雕、圆雕作品。
耿氏角雕作品材质真、质感强,既有国画意味,又不失天然色泽,选材精良、刀工深厚、造型逼真,在角雕界自成一家。
其作品《荷塘清趣》曾在河北省届艺术节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深受国内外客商喜爱。
如今,耿氏角雕已成为抚宁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其作品远销京、津及全国各地,成为馈赠亲朋好友、个人收藏的理想艺术佳作。
三、逛楼:长城脚下的祭祖仪式
逛楼,是抚宁区在长城沿线形成的一项古老民俗。
这一习俗源于明代戚继光所率守护长城的“楼台军”
后裔,他们为了祭奠缅怀祖先,每年清明节都会携带祭品到长城脚下去祭奠,然后领着孩子们到祖先当年戍守过的敌楼上走一走、看一看、讲一讲。
这一习俗至今仍在抚宁区长城沿线的村庄中延续,成为当地人民缅怀先人、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
逛楼不仅是一种祭祖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让年轻一代了解长城的历史与文化,感受祖先的英勇与坚韧。
在逛楼的过程中,人们讲述着长城的故事,传承着家族的记忆,使这一古老习俗在新时代焕出新的生命力。
四、抚宁太平鼓:鼓点中的吉祥祈愿
抚宁太平鼓,原是巫人跳的舞蹈,历史上称“鞞舞”
“鞞鼓”
“鞞扇舞”
。
经数千年流传,几经易名,现已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汉族民间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