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非遗:唢呐、伦派地秧歌与高跷秧歌的文化交响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孤竹文明的热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燕山南麓的文化苍穹。
唢呐的激越、伦派地秧歌的诙谐、高跷秧歌的惊险,三者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生命力与烟火气的民间艺术图景。
它们不仅是卢龙人民的精神印记,更是中华农耕文明中“礼乐相济”
传统的生动注脚。
一、卢龙唢呐:穿透山峦的民间礼乐
历史回声与地理基因
卢龙唢呐的源头可追溯至明代军屯制度时期,随戍边将士的迁徙扎根于燕山脚下。
卢龙地处华北平原与燕山山脉过渡地带,山风与平原气流在此交汇,赋予唢呐音色以穿透力与沧桑感。
其传播轨迹与孤竹古国文化圈高度重合,成为连接冀东民俗与辽西蒙族文化的纽带。
工艺密码与艺术特质
卢龙唢呐以“铜碗木杆”
为基本形制,铜碗直径达8厘米,较普通唢呐增大了20,使音量更雄浑。
其演奏技法独具特色:
循环换气:匠人通过鼻腔与口腔的配合,实现长达数分钟的连续吹奏,如《百鸟朝凤》中模仿群鸟争鸣的段落,需一气呵成。
舌颤音:以舌尖快颤动制造“花舌”
效果,在《哭五更》等哀调中,如泣如诉的颤音直击人心。
双管齐鸣:左、右手分别持不同调性唢呐,同时吹奏主旋律与和声,形成立体声场。
礼俗功能与当代传承
卢龙唢呐始终与人生仪礼紧密相连:婴儿满月时吹奏《百子图》,婚嫁时奏响《抬花轿》,丧葬时低吟《大悲调》。
2017年入选河北省非遗后,传承人张振山在卢龙镇中学开设“唢呐课堂”
,将传统曲目改编为管乐合奏曲,让古老乐器焕青春。
二、伦派地秧歌:泥土地上的幽默哲学
文化基因与人物传奇
伦派地秧歌的灵魂人物伦宝善(1910-1989)生于卢龙县木井镇,其幼年因病致跛,却将身体局限转化为艺术突破。
他独创的“窥探步”
以踉跄姿态演绎小人物的狡黠,“自摘自戴缨子帽”
通过瞬间变装制造喜剧冲突,将冀东农民的生存智慧融入肢体语言。
角色体系与表演范式
伦派秧歌角色设定暗含社会隐喻:
公子(丑角):手持折扇,以“小愰腰”
动作模仿纨绔子弟的轻浮,扇骨开合间尽显世态炎凉。
妞(旦角):碎步轻移如春风拂柳,手帕翻飞似蝶舞花间,在《绣花灯》中通过“三点头”
“四顾盼”
展现闺阁少女的娇羞。
擓(老丑):佝偻背、八字步,以烟袋锅为道具,在《老来难》中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讽喻世风。
传承困境与破局之道
面对现代娱乐冲击,伦派秧歌第七代传承人伦凤霞创新“秧歌微剧场”
,将传统套路改编为5分钟短视频,在抖音平台获百万播放量。
同时,与县文化馆合作开“秧歌表情包”
,将经典动作转化为数字符号,让古老艺术触达年轻群体。
三、卢龙高跷秧歌:云端上的惊险叙事
历史溯源与技艺传承
卢龙高跷秧歌起源于清代“走会”
习俗,其“文跷”
“武跷”
之分暗合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
文跷以“扭”
见长,如《西游记》中的角色扮演,通过细腻的表情与步伐展现人物性格;武跷以“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