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非遗:伯夷叔齐传说、汉曲与馓子制作技艺的文化密码
在燕山南麓的迁安市,伯夷叔齐传说、汉曲与馓子制作技艺如同三颗明珠,串联起历史记忆、民间艺术与乡土风味的千年脉络。
它们不仅是迁安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中“以德载道、以艺传情、以食养心”
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伯夷叔齐传说:仁义精神的千年回响
历史溯源与文化符号
伯夷叔齐传说源于商末孤竹国(今迁安一带),其核心故事为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
孤竹国君临终欲立叔齐为君,叔齐却以长幼有序为由让位伯夷,伯夷为守父命逃遁,叔齐亦追随而去。
二人闻周武王伐纣,力谏“以臣弑君”
非仁义之举,后隐居阳山,拒食周粟而饿死。
这一传说被《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成为儒家“仁义礼智信”
的典范。
2011年,该传说被列入唐山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
在迁安,伯夷叔齐的故事通过史志、建筑、歌谣等形式流传。
当地修建夷齐中学、举办夷齐道德模范评比,将“让国”
“谏伐”
精神融入教育与社会实践。
2024年,迁安市文化馆举办夷齐文化座谈会,学者深入探讨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联。
这一传说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石,激励着迁安人践行“仁义”
之道。
二、汉曲:冀东鼓乐的百年回响
技艺溯源与艺术特色
汉曲是冀东鼓乐的一种,以唢呐、笙、管为主奏乐器,配以鼓、镲、锣等打击乐器,形成独特的吹、咔、哨结合的演奏技巧。
其起源于清早期,兴盛于清晚期及民国时期,衰落于文革,复兴于20世纪70年代末。
汉曲根据曲调结构分为大牌子曲、小牌子曲和锣鼓板曲三类,分别用于丧葬、婚娶、祭祀等场合。
例如,大牌子曲《老官调子》用于丧葬仪式,曲调悲壮;小牌子曲《小梆子腔》则用于日常娱乐,曲风轻快。
传承谱系与当代实践
汉曲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代代由师傅用工尺谱传授。
第一代传人王大辫(迁安市木厂口镇马各庄村人)自幼学艺,将技艺传至第四代传人王香利。
王香利任迁安市蔡园镇文化站站长期间,整理汉曲曲谱35、秧歌曲16、吹打乐10,推动汉曲进入现代传播体系。
如今,汉曲在丧葬礼仪中仍保持传统演奏形式,如出殡时演奏《小赶舟》,下葬时演奏《流离调子》,成为冀东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迁安馓子制作技艺:指尖上的乡土风味
技艺溯源与工艺精髓
迁安馓子制作技艺起源于20世纪初,以建昌营镇德业斋为代表,历经三代传承。
其制作需经兑料、和面、盘条、抻条、油炸、滤油等17道工序,纯手工完成。
和面时以盐水揉面,停停揉揉约两小时;搓条后用油浸泡一小时,再捻成筷子粗细,五、六条成一把,用两根筷子托着下油锅炸制。
油为芝麻油与花生油混合,火候需精准控制,炸出的馓子色泽嫩黄、薄如纸,最薄处呈半透明状,酥脆可口,香而不腻。
文化符号与产业赋能
迁安馓子不仅是美食,更是地域文化的符号。
其“薄如纸、脆如酥”
的特点,使其成为迁安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2017年,德业斋迁安馓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