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4xxs.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思路客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548章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非遗-伯夷叔齐传说汉曲馓子制作

第548章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非遗-伯夷叔齐传说汉曲馓子制作(1 / 2)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猎赝行者 九天疯魔 重生后,她要夺了这江山 天降玄鸟之火魅传奇 人在海贼克隆强者,五老星麻了 相爱穿梭千年 雪落时无春 西游:人在天宫,朝九晚五 八零换亲嫁军少,撩夫治病样样行 一爱之差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非遗:伯夷叔齐传说、汉曲与馓子制作技艺的文化密码

在燕山南麓的迁安市,伯夷叔齐传说、汉曲与馓子制作技艺如同三颗明珠,串联起历史记忆、民间艺术与乡土风味的千年脉络。

它们不仅是迁安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中“以德载道、以艺传情、以食养心”

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伯夷叔齐传说:仁义精神的千年回响

历史溯源与文化符号

伯夷叔齐传说源于商末孤竹国(今迁安一带),其核心故事为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

孤竹国君临终欲立叔齐为君,叔齐却以长幼有序为由让位伯夷,伯夷为守父命逃遁,叔齐亦追随而去。

二人闻周武王伐纣,力谏“以臣弑君”

非仁义之举,后隐居阳山,拒食周粟而饿死。

这一传说被《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成为儒家“仁义礼智信”

的典范。

2011年,该传说被列入唐山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

在迁安,伯夷叔齐的故事通过史志、建筑、歌谣等形式流传。

当地修建夷齐中学、举办夷齐道德模范评比,将“让国”

“谏伐”

精神融入教育与社会实践。

2024年,迁安市文化馆举办夷齐文化座谈会,学者深入探讨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联。

这一传说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石,激励着迁安人践行“仁义”

之道。

二、汉曲:冀东鼓乐的百年回响

技艺溯源与艺术特色

汉曲是冀东鼓乐的一种,以唢呐、笙、管为主奏乐器,配以鼓、镲、锣等打击乐器,形成独特的吹、咔、哨结合的演奏技巧。

其起源于清早期,兴盛于清晚期及民国时期,衰落于文革,复兴于20世纪70年代末。

汉曲根据曲调结构分为大牌子曲、小牌子曲和锣鼓板曲三类,分别用于丧葬、婚娶、祭祀等场合。

例如,大牌子曲《老官调子》用于丧葬仪式,曲调悲壮;小牌子曲《小梆子腔》则用于日常娱乐,曲风轻快。

传承谱系与当代实践

汉曲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代代由师傅用工尺谱传授。

第一代传人王大辫(迁安市木厂口镇马各庄村人)自幼学艺,将技艺传至第四代传人王香利。

王香利任迁安市蔡园镇文化站站长期间,整理汉曲曲谱35、秧歌曲16、吹打乐10,推动汉曲进入现代传播体系。

如今,汉曲在丧葬礼仪中仍保持传统演奏形式,如出殡时演奏《小赶舟》,下葬时演奏《流离调子》,成为冀东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迁安馓子制作技艺:指尖上的乡土风味

技艺溯源与工艺精髓

迁安馓子制作技艺起源于20世纪初,以建昌营镇德业斋为代表,历经三代传承。

其制作需经兑料、和面、盘条、抻条、油炸、滤油等17道工序,纯手工完成。

和面时以盐水揉面,停停揉揉约两小时;搓条后用油浸泡一小时,再捻成筷子粗细,五、六条成一把,用两根筷子托着下油锅炸制。

油为芝麻油与花生油混合,火候需精准控制,炸出的馓子色泽嫩黄、薄如纸,最薄处呈半透明状,酥脆可口,香而不腻。

文化符号与产业赋能

迁安馓子不仅是美食,更是地域文化的符号。

其“薄如纸、脆如酥”

的特点,使其成为迁安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2017年,德业斋迁安馓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八零大佬宠不停,作精后妈赢麻了 我血崩早产,老公在陪佛媛大嫂救狗 重生离婚踹渣总,五个哥哥排队哄 海贼:幻兽九头鸟 凡尘仙逆之三界渡 万古第一废材陆仁云青瑶 娱乐圈,大佬只想摆烂 快穿:炮灰女配反杀指南 重生之寒门翻身记 青云门陆仁云青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