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非遗:石雕技艺、柳编技艺与抬花杠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石雕技艺、柳编技艺与抬花杠作为元氏县非遗的代表,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一、姚氏石雕技艺:刻刀下的千年传承
技艺溯源
元氏县苏阳乡的姚氏石雕技艺,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姚氏家族世代以石雕为生,将传统雕刻技法与地方审美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以“形神兼备、刀法遒劲”
着称,题材涵盖宗教造像、园林装饰、生活器具等。
2024年,姚氏石雕技艺入选石家庄市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标志着这一传统技艺获得官方认可。
工艺特色
姚氏石雕技艺注重“因材施艺”
,根据石材的纹理、硬度选择题材。
例如,雕刻佛像时,匠人会保留石材天然肌理,以突出庄严感;制作摆件时,则通过镂空、浮雕等技法增强立体感。
代表性传承人姚素民曾耗时两周,以冬奥吉祥物“冰墩墩”
“雪容融”
为原型创作石雕作品,展现传统技艺与现代主题的碰撞。
文化价值
姚氏石雕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元氏县地域文化的载体。
其作品常被用于庙宇修缮、宗祠建设,承载着民众对信仰与家族的敬畏。
近年来,姚氏石雕通过非遗进校园、技艺研学等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推动技艺活态传承。
二、苗庄柳编技艺:指尖上的自然美学
技艺溯源
苗庄柳编技艺源于元氏县东张乡苗庄村,依托当地丰富的柳条资源,形成以“实用与审美结合”
为特色的编织体系。
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赵增辰等匠人通过口传心授,将技法代代延续。
2024年,苗庄柳编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成为元氏县传统手工艺的典范。
工艺特色
苗庄柳编以“经纬交织”
为核心技法,匠人需经选材、浸泡、编织、整形四道工序。
选材时,以春伐的头茬柳条为佳,因其纤维致密、柔韧性强;浸泡需72小时,使柳条柔软不易断裂;编织时,采用平编、绞编、勒编等手法,通过快慢节奏控制成品密实度;整形则以木槌定型,赋予器物自然弧度。
其代表作如元宝筐、柳编灯笼,既具实用价值,又融入吉祥纹样,体现“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文化价值
柳编技艺与元氏县农耕文化紧密相连。
过去,柳编制品是农户日常必需品;如今,其功能转向装饰与收藏,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商品。
赵增辰等匠人通过直播、文创开,将柳编与现代生活结合,使传统技艺焕新生。
三、东正抬花杠:杠舞中的信仰与狂欢
技艺溯源
东正抬花杠起源于隋末唐初,与苍岩山三皇姑信仰相关。
传说三皇姑为民祈雨,百姓以肩抬圣像“过驾”
表达感恩,后演变为集祭祀、娱乐于一体的民间舞蹈。
2007年,抬花杠被列为省级非遗,成为元氏县文化符号。
技艺特色
抬花杠以“杠箱颤动”
为核心特征。
表演时,两人抬杠,杠箱雕龙画凤、插满彩旗,舞者需通过肩、颈、头、腰控制杠子,完成“燕凫水”
“老虎大蹶尾”
等高难度动作。
其节奏由杠箱铁环敲击声与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