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非遗: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乡土艺术的双重变奏
在石家庄市高邑县的田野与村落间,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如同两支跃动的文化音符,前者以杠箱为鼓槌敲击出农耕文明的力与美,后者以车轮为画笔描绘出乡土生活的苦与乐。
二者一刚一柔、一静一动,共同谱写着高邑县民间艺术的独特乐章,在燕赵大地上回荡着跨越百年的文化回响。
一、西驿头花杠:力与美的农耕礼赞
1百年传承的杠箱之舞
西驿头花杠源于高邑县富村镇西驿头村,这座紧邻泲河南岸的村落,因古驿站而得名,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
花杠艺术诞生于清末民初,最初是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而创造的祭祀舞蹈。
一盘花杠由杠杆、杠箱、杠架、顶旗、杠铃、杠箱环六部分组成,杠箱重达50公斤,需由两名壮汉以肩、颈、腰协同力完成表演。
这种“人杠合一”
的技艺,既是对农耕劳作中负重能力的艺术化再现,也是对力量与技巧的双重考验。
2千变万化的阵法美学
西驿头花杠的表演以“队形”
与“动作”
为两大核心:
?队形变幻:表演者通过走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等步法,在广场上编织出流动的几何图案。
如“龙摆尾”
阵型中,杠手们以s形路线行进,杠铃随步伐出有节奏的碰撞声,模拟巨龙游弋;
?绝技展示:换杠、戗杠、顶杠等高难度动作考验着杠手的默契与平衡。
例如“顶杠”
表演中,两名杠手将杠箱高举过顶,仅凭颈部力量支撑,杠铃在头顶旋转如飞,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这种“力与美”
的结合,使花杠表演兼具体育竞技的观赏性与舞蹈艺术的韵律感。
3节庆狂欢的文化符号
每年正月十五,西驿头村都会举行盛大的花杠巡游。
村民们抬着装饰有五谷彩穗的杠箱,从关帝庙出,沿村道行进至泲河岸边,象征着将一年的丰收与祈愿献给河神。
近年来,花杠表演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综合艺术:与太平车、赶毛驴、抬花轿等民间艺术同台演出,形成“花杠狂欢节”
;
?文旅融合:在“高邑凤凰不夜城”
景区设置固定表演点,游客可付费体验抬杠技艺,感受“力透杠箱”
的震撼;
?数字传播:通过抖音平台布“花杠教学”
短视频,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百万,吸引全国网友学习。
二、西良庄太平车:车轮上的生活史诗
1逃荒记忆的舞蹈转译
西良庄太平车起源于高邑县王同庄乡西良庄村,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年间的逃荒记忆。
表演道具以木条框架为车体,外覆彩绸,两侧绘制车轮图案,顶部饰以流苏与云纹。
表演时,一人驾车、一人拉车、一人扶车,三人配合模拟上坡、下坡、陷车、跨河等动作,配合锣鼓点演绎出“一家人颠簸逃荒”
的叙事。
这种“以舞载道”
的形式,既是对苦难历史的艺术化消解,也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2动作语言的隐喻系统
太平车表演的动作设计充满生活智慧:
?上坡动作:驾车者弯腰弓背,拉车者前倾力,扶车者后仰支撑,三人通过身体倾斜度变化表现坡度陡峭;
?陷车场景:驾车者猛然停顿,拉车者踉跄后退,扶车者急转车把,配合急促的鼓点,将“车陷泥泞”
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