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成了不同的岗位。
机械工程岗,航空电子电路工程岗,质量控制巡视岗。
第一步分工完成后,接下来他们主要是学。
跟着方文和五名法籍飞机工程师后面,学习飞机制造的整个过程。
方文和五名法籍工程师带队进行了水云系列飞机的制造。
从机体框架开始,整个飞机机身框架,由大量的零部件和铝合金材料拼装而成。
这可不能随便来,整个飞机机身框架分成二十个部分,从机头到机尾,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制作工序,每完成一个工序,需要经过严密的测量和检测,通过后才能继续下一个工序。
也就是说,生产后的测量数据必须和设计图纸上的对得上,误差不能超过1%。
这是在没有计算机和整体精密测量仪器情况下的硬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飞机机身框架制造完成后,不会出现问题。
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逐渐影响到学习的学子们,他们也按照这种要求要求自己。
在飞机机身框架制作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方文开始有意识的让学子们独立完成作业。
这些分配到不同岗位的学子们,没有了师父的参与后,工作的很谨慎。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自身的工科天赋发挥了出来,让工期进展逐渐加速到正常程度。
随后,陆陆续续的,又有南方大学招聘的学子加入了飞机制造厂,这些新人,也按照同样的培训,上岗实习的模式,逐渐进入工作状态。
最终,在学子们和方文与法籍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架商用水云系列水上飞机的机身框架制作完成。
机身框架制作完成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在这个框架上安装机翼,蒙皮,发动机,螺旋桨,内部电路,电子设备,油路管线,起落支架,浮漂筒,机身下层水密空间,尾翼等等
这一切,如果就这么过一遍,而没有任何总结,就变成了经验主义制造。
方文可不想那样,全凭经验制造出的设备,很可能同系列飞机每一架都会有着些许不同,对于飞机制造效率和后期维修都不方便。
他记得,未来的中华,曾经再发展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问题,两个不同厂,同样的产品却用不了对方的零件。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来标准化全面实施以后,才逐渐规避。
方文不要自己的飞机制造厂变成那样的,他宁可在一开始就严格,将一切进行标准化。
为此,他一边带领制造飞机,一边将整个过程的步骤,进行标准化记录。
也就是说,一切都按照图纸和标准来做。
比如。
一张图纸,从某某位置开始是第一步,到某某为止结束时最后一步,都有严格流程。
每一个螺丝,每一个板材,都标记的有特别编号。
这些特别编号,代表着他们在工序中的排位,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
就这样,当第一架水云系商用水上飞机制作出来后,方文也做出了水云系水上飞机标准化生产流程图。
这一米高的生产流程图纸,就是泰山飞机厂的绝密文件,拥有它,在购置同样的设备零部件,就能做出同款飞机。
方文交由张云飞来保管这批图纸资料,任何借阅其中部分图纸的员工,都必须进行详细登记。
并在随后的第二架商用飞机生产中用到这种标准化生产流程。
民国四大高校招聘来的工科聪慧学子,再加上标准化生产流程,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泰山飞机制造厂的水云系水上飞机,一开始是一个月1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