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女游客叉着腰,语气有些蛮横,“不就是个木雕吗?多少钱你说,我加倍给你!”
周围的游客都围了过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小声议论:“这游客怎么这样啊,人家不卖还非要要……”“就是啊,老木匠都说了是给孩子的,怎么还强人所难呢?”
周木匠气得手都在抖,手里的木雕差点掉在地上。林夕连忙上前,轻轻扶住他的胳膊,对女游客说:“这位女士,很抱歉,这个木雕确实是周师傅要送给巷里孩子的,是他特意为孩子们雕的,上面刻着每个孩子的名字。作坊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木雕,都是周师傅精心制作的,有银杏叶形状的,有老槐树形状的,您可以看看那些,说不定有您喜欢的。”
女游客皱着眉,看了看林夕,又看了看周围游客的眼神,语气缓和了一些:“真的没有其他和这个一样的吗?我觉得这个特别好看,想带回去做纪念。”
“您要是喜欢这个样式,周师傅可以帮您重新雕一个,就是需要等几天。” 晨光笑着说,“您可以留下联系方式,等雕好了我们通知您,或者帮您寄过去,您看怎么样?”
女游客想了想,点了点头:“那好吧,我等几天也没关系。麻烦周师傅了,刚才是我态度不好,对不起。”
周木匠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摆了摆手:“没事没事,你也是喜欢这个木雕。我明天就开始帮你雕,保证和这个一样好看。”
一场小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林夕看着周木匠重新拿起刻刀,专注地雕刻着木雕,心里松了口气。她知道,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这样的小插曲可能还会发生,如何平衡游客的需求和居民的生活,如何维护巷里的秩序,还需要慢慢摸索。
中午时分,巷里的 “银杏巷茶馆” 正式开业了。茶馆是由巷里的一栋老房子改造的,保留了原来的木质门窗和天井,里面摆放着木质的桌椅,墙上挂着林夕的画作和巷里的老照片。茶馆的老板是巷里的老住户,姓吴,以前开过茶馆,手艺很好。
开业第一天,茶馆里就坐满了游客。吴老板忙着给游客沏茶,他用巷里的井水,泡上自己炒制的绿茶,茶香四溢。游客们喝着茶,看着天井里飘落的银杏叶,时不时和身边的人聊聊天,脸上满是惬意。
林夕和晨光也来到茶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吴老板端来两杯茶,笑着说:“小夕,晨光,快来尝尝我泡的茶,用的是巷里的井水,味道怎么样?”
林夕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一股清香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甘甜:“吴叔,您泡的茶真好喝,比外面茶馆的茶还香。”
“那是自然,” 吴老板得意地笑了,“我这茶叶是自己在山上种的,井水是巷里的老井,泡出来的茶肯定不一样。以后你们要是累了,就来我这茶馆坐坐,我给你们泡好茶。”
正说着,陈佳佳拿着相机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林夕姐,晨光哥,你们快看,今天来了好多游客,我拍了好多照片,都快装不下了!还有好多游客问我,咱们巷里有没有民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