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太行山脉早已褪去最后一抹秋色,陡峭的山路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寒霜,寒风卷着枯叶呼啸而过,却挡不住一支马队的前行脚步。为首的是一名身着八路军制服的中年男子,面容刚毅,眼神锐利,腰间挎着一把驳壳枪,正是总部派来的军工考察员赵振国科长。他身后跟着三名随行人员,每人都背着沉甸甸的行囊,里面装着图纸、笔记本和测量工具。
“赵科长,前面就是独立团的根据地了,翻过这座山,就能看到军工车间的方向。”带路的独立团通讯员指着前方的山峰说道。
赵振国勒住马缰绳,抬头望去,只见远处的山坳里隐约露出几排简易的房屋,烟囱里冒着淡淡的炊烟,那便是独立团军工车间的所在地。“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山区,还能建起像样的军工车间,李铮这个同志不简单啊。”赵振国感慨道。他此次前来,是受总部委托,专门考察独立团军工车间的生产情况。之前,总部多次收到独立团的战报,提到他们自制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期的烟雾弹,更是受到前线部队的一致好评。
半个多小时后,马队到达了军工车间门口。李铮早已带着吴天浩、陈婉儿、徐小眼等人在门口等候。“赵科长,一路辛苦!欢迎来到独立团军工车间!”李铮快步上前,紧紧握住赵振国的手。
“李主任客气了,早就听说你们车间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不少成绩,我这次是来取经的。”赵振国笑着说道,目光扫过眼前的车间,虽然房屋简陋,但排列整齐,门口的空地上堆放着整齐的钢材和零件,几名工人正在忙碌地搬运物资,透着一股井然有序的气息。
寒暄过后,李铮带着赵振国一行参观车间。首先来到的是土法炼钢炉所在的区域,三座简易的炼钢炉正在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工人们的脸庞。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往炉里添加铁矿砂、焦炭和石灰石,炉口不时喷出耀眼的火星。
“赵科长,这就是我们的土法炼钢炉,虽然设备简陋,但经过多次改进,现在已经能稳定炼出合格的粗钢了。”李铮指着炼钢炉介绍道,“我们用的是‘焖烧法’,通过控制通风量和燃烧时间,让铁矿砂充分还原,炼出的粗钢含碳量稳定在0.4%-0.6%之间,完全能满足武器零件的加工需求。”
赵振国走到炼钢炉旁,仔细观察着炉内的情况,又拿起一块刚炼出的粗钢锭,用手掂了掂,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敲了敲,听着发出的清脆声响,点了点头:“不错,这钢的质地很均匀,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能炼出这样的钢,实属不易。”但他随即又皱起了眉头,“不过,这种土法炼钢的效率怎么样?能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刚开始的时候,一座炼钢炉一天只能炼出两三百公斤钢,现在通过改进炉膛结构和配料比例,一座炉子一天能炼出五百多公斤,三座炉子每月能产粗钢四万多公斤,基本能满足我们车间的生产需求。”李铮回答道,“而且我们还摸索出了‘矿石精选’的方法,用吴博士设计的水选法提高铁矿砂品位,不仅提升了炼钢效率,还改善了钢的质量。”
赵振国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矿石精选?这个方法好,能在源头提升原料质量,值得推广。”他让随行人员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相关的技术参数。
接着,众人来到了武器生产区,这里是模块化生产的核心区域。只见车间里被划分成了多个生产小组,有的负责加工枪管,有的负责制作枪机,有的负责组装弹药,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零件加工完成后,统一送到组装区进行装配。
“赵科长,这就是我们推行的‘模块化生产’。”李铮指着忙碌的工人们介绍道,“我们把武器分解成多个标准化的模块,每个模块由专门的小组负责生产,这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零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