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演化的目标体系主导,而非预设的任务;‘意识涌现’则试图回答,如何从物理过程中产生主观体验和自主意识这个根本问题。”
他阐述的理论,更像是一种新的哲学框架和数学语言,来描述智能的本质。
团队需要先理解并形式化这套语言,然后才能谈得上算法实现。
这对于习惯了工程思维的计算机科学家来说,是一场思维的革命。
“羲和”
理论组(工作室代号“天网”
):
这里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张诚提出的“量子时空纤维纠缠同步”
与“信息在微观维度的无损投射”
这一近乎玄幻的理论,转化为可以被实验验证和工程实现的物理模型。
“这涉及到对量子引力层面的猜想?”
一位量子信息院士敏锐地察觉到关键。
“可以这么理解,但我们不需要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论。”
张诚在白板上画出了他设想中的“量子时空纤维”
模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在现有量子力学框架下,对纠缠现象的一种更深刻的几何描述。
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拨动’这些‘纤维’,实现远传统量子纠缠分效率和信息保真度的同步。”
他提出了几个可能的关键实验来验证这些想法,这些实验的设计思路之精妙、预期结果之大胆,让在场的实验物理学家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巨大。
张诚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级大脑,穿梭于三个核心理论组之间。
他总能以最精炼的语言指出问题的核心,或用一个巧妙的数学变换化解僵局,或提出一个颠覆性的实验构想。
他的存在,极大地加了理论攻坚的进程,也让这些国内顶尖的学者们,真正见识到了何为“开创新范式”
的智慧。
巨大的环形白板和全息投影系统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全新的、更为深奥复杂的符号、公式和结构图。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极致专注、智力激荡与无形压力的特殊气息。
张诚站在白板前,身上依旧是那件简单的深色实验服,但眼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锐利和深邃。
他的身边,汇聚着研究院内理论物理、数学、计算机、量子信息领域的核心骨干,以及几位在中国科学界享有盛誉、如今脸上同样写满凝重与兴奋的院士。
“……传统的量子场论框架在这里遇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张诚手中的电子笔在白板上快划过,留下一条流畅而复杂的曲线,指向一个关键的交点,“我们必须引入‘时空纤维的拓扑冗余’概念,才能解释在极端能量密度下,信息传递为何能够越经典的时空约束。
这是‘羲和计划’的理论基石之一。”
一位白苍苍的物理院士扶了扶眼镜,眉头紧锁,随即又舒展开,眼中爆出精光:“妙啊!
这样一来,纠缠态的维持就不再依赖于脆弱的空间连续性……张院长,这个思路,至少为我们节省了五年,不,可能是十年的摸索时间!”
在另一块专注于“伏羲计划”
的白板前,争论同样激烈。
“基于动态目标驱动的决策树,如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这需要引入不确定性环境的先验评估模型。”
一位来自中科院的计算机理论泰斗提出质疑。
周思源教授指着屏幕上自己刚刚构建的算法草图回应:“所以我们加入了‘元认知层’,让它具备对自身决策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的能力,就像……就像人会在思考时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一样。”
“但这会带来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有人立刻指出。
“所以,‘伏羲’的硬件架构必须同步革新,这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