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之中。
波澜再起,可控的震动
尽管国家出于对张诚的保护和避免过度舆论干扰其科研工作的考虑,刻意控制了宣传的力度和范围,并未进行大规模的通稿布,但这则消息依然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引爆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冲击波在学术界内部迅扩散,掀起了又一波不小的震动。
正式的新闻,仅出现在中科院官网的“人事任免”
栏目深处,以及《中国科学报》一个不起眼的版面上,措辞严谨而简洁。
然而,这已经足够了。
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内部邮件系统、学术聊天群里,相关信息被迅转、标记。
“看到了吗?中科院!
研究员!
十一岁!”
“我的天……这已经不是破格了,这是重新定义‘研究员’这个职称了!”
“想想我们评个研究员要掉多少头,熬多少年?人比人……”
“别酸了,人家那成果,摆在哪里都是顶尖的。
中科院这是千金买马骨,更是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对顶尖人才的重视程度。”
“以后见面得叫‘张研究员’了?这感觉……真是太魔幻了。”
国际学术界也再次侧目。
一些主流科学媒体迅跟进报道。
《自然》杂志在其新闻版块以《中国任命11岁神童为科学院研究员》为题进行了报道,文中虽然依旧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语气,但更多地开始分析这一举动背后中国在科技人才战略上的雄心。
《科学》杂志则评论道:“这标志着张诚已完全被中国科学共同体接纳为核心成员,并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权。
他的未来研究方向,将更加值得关注。”
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相关的讨论也再次升温,但相较于博士学位那次,明显多了一份“习以为常”
的麻木感。
“好吧,中科院研究员……虽然还是很震惊,但生在张神身上,好像也挺合理?”
“我现在已经对与张诚有关的任何消息都免疫了,下次就算新闻说他造出了戴森球,我可能都会信。”
“国家这是把他当‘国宝’供起来了啊,要啥给啥,只求他安心搞研究。”
“这才是对待天才的正确方式!
与其让他在常规体系里浪费时间,不如给他最大的自由和最好的条件!”
这一次的舆论反响,虽然依旧热烈,但少了许多质疑的声音,更多的是对既定事实的接受,以及对张诚未来能带来何种突破的期待。
国家的适度控评策略,以及张诚之前扎实无比的成果,共同起到了“定海神针”
的作用。
三、新的:象牙塔之巅的独行者
对于外界的议论,张诚依旧保持着那份令人惊叹的绝缘。
他甚至没有去中科院为他准备的位于京郊某高新园区内的独立实验室参观。
他知道,那里会有最好的设备、最得力的助手团队在。
但他目前的研究,更多地依赖于思维的深度碰撞与数学的严密推演,对大型实验装置的依赖度暂时不高。
他选择依旧留在那处静谧的住所,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思维宇宙中。
手中的研究员聘书,被他轻轻放在书桌的一角,与那摞厚厚的演算稿纸为伴。
这份荣誉,在他心中激起的涟漪,远不如脑海中一个刚刚浮现的、关于“时空微观结构与量子信息纠缠熵”
之间可能存在的数学关联的灵感来得强烈。
身份的再次转变,对他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行动的自由度与资源的获取渠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他不必再以“学生”
的身份去申请使用某些国家级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