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张诚轻声自语,点开了文件夹。
他并没有立刻提交。
尽管对这篇论文的质量有绝对自信,且距离完成初稿已过去数月,他依旧以最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了投稿前的最后一次全面审阅。
逐字逐句地推敲英文表述,确保专业术语的精准;反复验算几个关键引理的证明细节,确认无误;核对所有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引用准确性;优化了几处图表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直观……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源于他对学术的敬畏,也是他能够不断产出精品的重要原因。
耗时整整一天,确认论文已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后,张诚再次登录了《数学年刊》的在线投稿系统。
与第一次投稿时需要创建新账户不同,这一次,他直接使用已有的账户登录。
系统界面自动关联了他之前的信息。
在“作者信息”
栏,h,iversity(jottragprograof13universities)的机构信息赫然在列。
旁边甚至有一个小小的标记,提示该账号下已有一篇“pub1ished(已表)”
的论文。
当张诚上传新的论文稿件,填写完标题、摘要等信息后,他注意到投稿流程似乎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系统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直接进入“待处理”
状态,而是短暂地“卡顿”
了一下,随即弹出一个提示框:
“检测到您投稿的论文与您已表的论文在作者和机构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您的稿件已进入快处理通道。
编辑部将优先处理。”
张诚微微挑眉。
这算是……“优质作者”
的隐形福利?他想起学术界确实存在类似机制,对于已在顶级期刊表过高质量论文的作者,后续投稿有时会得到更快的初步响应,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稿件来自“不靠谱来源”
的风险。
他没有多想,按照流程完成提交,然后便关闭了网页,心态平和。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他对这个过程已然熟悉,内心并无太多波澜,只是将之视为一个必要的步骤。
然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数学年刊》编辑部的内部流程,却因为这篇新的投稿而激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
技术编辑戴维斯像往常一样处理着源源不断的投稿。
当系统提示有一篇来自“h,g”
的新稿件时,他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这个名字,连同那篇被德利涅教授誉为“开创性”
的论文,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为他带来了不小的职业声誉。
他立刻点开稿件,快浏览摘要和引言。
“sparsedeteristicgraphs(稀疏确定性图)”
、“p1aiversa1loca1spectra1statistetdoatrixtheory(随机矩阵理论)”
……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透露出又是一项位于交叉前沿的深刻工作。
戴维斯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其精妙之处,但他敏锐的学术嗅觉告诉他,这绝非等闲之作。
“又是他……那个北大的九岁天才!”
戴维斯喃喃自语,脸上带着混合着惊叹和期待的表情。
他没有丝毫耽搁,迅完成了初步的格式检查和查重(自然是原创),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其标记为“高优先级”
,直接推送给了领域内的资深编辑。
资深编辑同样记得“h,g”
这个名字。
在粗略审阅了论文的主题和创新点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鉴于作者已有前一篇论文的卓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