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面的杨耀,咱王相的外孙,搞得就是走私盐,那叫一个嚣张,借着王相的名头可谓是顺风顺水。
直到被萧良制裁,这也是出自永安五年这个特殊的时期。
别看这段时间又是搞内乱,又是搞匈奴,除了这些打仗的事情,文帝那恨不得自己会分身。
忙不过来,完全忙不过来。
后面文帝索性的给盐税也改了,“票盐税”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仗着权势偷偷走私盐,这种事情根本都抓不过来,也不能提高商人获得票盐的资格。
不然大商人容易获得票盐,而小商人却无法获得票盐,长此以往大商人挤压小商人,市场会形成垄断局势。
如果由几家大商人形成垄断,基本上其他的商家都休想在市场上售卖盐。
这点就可以看巴月所售卖的琉璃,即便是有其他的商人眼馋琉璃的巨大利益。
但由于巴月的先进场,又背靠朝廷,打出自己的巴氏琉璃的牌子,且品质好。
几乎是垄断了整个大梁的上层人士,其他的商人想要来分一杯羹都分不到,巴氏琉璃是身份的象征,品牌价值深入人心。
可谓是凭借一己之力垄断了整个大梁的琉璃生意。
要不是巴月已经背靠皇帝,这巴氏琉璃朝廷的股份多,且占据主导地位,巴月这生意怕是早就被皇帝给打下来了。
任何一个私营的垄断生意皇帝都会忌惮,更何况是盐这么重要的东西。
毕竟没有琉璃能活,没有盐,能活吗?
“票盐法”只要是商人向朝廷交税,皆可领取票据,由此获得贩卖盐的资格。
大梁本就有商税,并且不少,商人们估计也没想到有一天交税居然能让自己卖盐。
而且不限制地区,无论大小商贩皆可在大梁境内任何地方卖盐,但同样的要有票据,如果没有,那就不好意思,进大牢有一份,并且还附带抄家。
票盐法的出现也弥补了文帝减税政策,从景帝时期的寥寥数几的商人到文帝时期的爆发式增长,大概是离不开文帝对于商业的比较宽容态度。
经济要发展,百姓得消费,消费得有钱,钱从哪来?那得发展商业。
门槛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商人之间竞争起来,盐的价格自然会变低。
当然也为了防止大商人挤兑小商人,从而导致盐的价格上涨,朝廷也是有专门贩卖盐的职位“盐官”
主要是根据朝廷定价,随着海盐的产量上涨,下场的商人渐多,朝廷关于对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