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英雄,就是碰巧懂点家传的急救手法,运气好而已。” 他的目光扫过围过来的同学,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大多是之前去医院看望过他的人。这份真挚的情谊,他默默记在心里,从未忘记。
回到久违的教室,熟悉的木质桌椅,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着的各科知识点,还有黑板上方那刺眼的高考倒计时牌 —— 鲜红的数字 “11”,如同警钟,时刻提醒着所有人时间的紧迫。同学们虽然热情地围了他一会儿,但也很快意识到高考在即,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教室里瞬间恢复了安静,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和偶尔翻动试卷、书本的声响,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和纸张油墨混合的味道,紧张却又充满希望。
下午放学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教室,给桌椅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祝十三正收拾着书包,准备去食堂吃饭,教室门口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他抬头望去,只见父母背着两个巨大的竹背篓,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额头上满是汗珠,后背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紧紧贴在身上。竹背篓用结实的竹篾编成,上面盖着新鲜的芭蕉叶,掀开叶子,里面是满满当当、红得发紫、还带着翠绿叶子的杨梅,一颗颗饱满圆润,散发着浓郁的酸甜果香。
“叔叔阿姨好!” 几个认识祝十三父母的同学立刻热情地打招呼。
母亲李桂兰有些局促地搓了搓粗糙的双手,脸上带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而热情的笑容,语气略显羞涩却格外真诚:“同学们,谢谢你们前些天特意去医院看我们家十三。家里也没什么好东西,这是自己山上种的杨梅,纯天然的,没打农药,甜得很,大家都尝尝,千万别客气!”
父亲祝建国话不多,只是憨厚地笑着,露出一口朴实的白牙。他将沉重的竹背篓小心翼翼地放在教室门口的空地上,和祝十三一起,拿起旁边准备好的一次性纸碗,将一颗颗饱满诱人的杨梅分装进去,递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手中。
“哇!这杨梅也太大了吧!比我在水果店买的大多了!”“咬一口汁水好多!真甜啊!一点都不酸!”“果肉好厚实,太好吃了!谢谢叔叔阿姨!谢谢十三!”“这杨梅带着一股清香味,感觉比外面买的新鲜多了!”
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原本紧张的复习氛围被这酸甜的果香冲淡了不少。同学们捧着装满杨梅的纸碗,吃得津津有味,酸甜的汁液在齿间迸溅,驱散了一天的疲惫。大家一边吃,一边和祝十三的父母聊着天,询问着杨梅的种植情况,气氛格外融洽。这份简单的分享,让同学之间的情谊变得更加深厚。
祝十三站在一旁,看着父母忙碌而欣慰的身影,看着同学们脸上洋溢的满足笑容,心中感慨万千。他家所在的祝家坳,离有名的杨梅之乡靖州只有六十公里,得益于山区特殊的气候和肥沃的酸性土壤,极适合杨梅生长。他从小就对植物、药材有着超乎常人的亲近感,仿佛能隐约感受到它们的 “情绪” 和 “生长状态”。
早在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用攒了大半年的零花钱,缠着父亲去镇上的苗木市场,买了几十棵优质的杨梅树苗,亲手种在了自家屋后的山坡上。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