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天色灰白,有薄雾。
这是月考的最后一日。
与前两日不同,一种混合着疲惫、释然与最后紧绷的复杂情绪弥漫在清晨的宿舍。
林怀安(郝楠仁)醒来时,感到连日高强度用脑带来的深层倦怠,但精神却异常清醒——如同马拉松选手看到终点线时的最后振奋。
他照例进行晨间静坐,但今日的内观更侧重于理清思路,凝聚最后的注意力。
理化合卷,内容杂糅,需在短时间内切换思维频道。
他再次明确今日核心战术:
“抓大放小,确保基础,力保及格,争取良好。”
早餐后,他利用最后半小时,进行 “闪电式回顾”:
物理:
快速默写核心公式(如速度v=s/t、压强p=F/S、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排),并在脑中构想对应的简单实验图景(如测量物体速度、液体压强)。
化学:
迅速过一遍常见元素符号(H, O, C, N, Fe, Cu…)和必须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如C + O₂ → CO₂;2H₂ + O₂ → 2H₂O),确保瞬时记忆准确。
他深知,对于基础薄弱的自己,理化考试的关键在于少失误、拿稳基础分。
上午九时整,理化合卷考场。
试卷发下,一股更浓烈的油墨味扑鼻而来。
试卷分为物理、化学两部分,题量不小。
【物理部分(50分)】
1. 填空题(15分):考查基本概念和单位。
试题:力的国际单位是;标准大气压约为帕斯卡。
林怀安:迅速填下“牛顿”、“1.01×10^5”。
2. 选择题(15分):涉及现象判断和简单计算。
试题: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B. 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