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在 “教”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必须对相关公式的来龙去脉、每一步的逻辑衔接理解得极其透彻,才能让对方听明白。
“授人以渔”的过程,成了对自己知识掌握深度和清晰度的最佳检验与强化。
当吴双柳豁然开朗时,林怀安对这块知识的理解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过度学习:巩固记忆基石
针对英语单词和古文背诵这类需要强记的内容,他不再满足于“刚好背出”。
他开始进行 “过度学习”——在已经能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再重复记忆、默写数遍。虽然耗时,但效果显著,记忆保持率大大提升,几乎形成“肌肉记忆”,为后续的学习和应用打下了更牢固的基石。
周日傍晚,心烦意乱稍有复发时,他信步走到僻静的美术教室外。
卫天霖老师正在作画,画的是即将破茧的蚕蛹。
见林怀安徘徊,卫老师招手让他进来。
“看这蚕蛹,”
卫老师指着画板上那个在暗色背景中挣扎的茧,声音平和而深邃,“在黑暗里煎熬、挣扎,看似停滞不前,甚至痛苦万分,实则在积蓄力量,蜕变重生,等待破壳而出的那一刻。”
他放下画笔,目光温和却有力地看向林怀安:
“最痛苦、最想放弃的时候,往往就是突破的前夜。这时候,静下心来,调整呼吸,积蓄力量,远比盲目乱撞、耗尽最后一丝气力要重要得多。”
“破茧”的比喻,像一道光,瞬间照进了林怀安阴霾笼罩的心田。
他一下子明白了!
之前的崩溃、疲惫、挫败感,并非彻底的失败,而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蛹期”!
是量变积累到质变前的阵痛!需要的不是放弃,而是策略性的调整、耐心的坚持和力量的积蓄!
五月十五日,周一。
重返校园的林怀安,眼神已与周五那个濒临崩溃的少年截然不同。
疲惫依旧刻在眼底,但更多的,是一种风暴过后的沉静和认清方向后的坚定。
他彻底重新制定了计划:
摒弃“苦熬”哲学:不再单纯追求学习时长和刷题数量。
强调“精准高效”:晨跑改为恢复性慢跑,重在调整状态而非突破极限。
学习时间块中大幅增加总结复盘、错题研究、小组讨论的比例,确保学一点,懂一点,巩固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