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成了!”王慎忍不住喊出声,工匠们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来。
接下来几日,工坊里越发热闹:有人专门打磨木板,有人跟着李泰写反字样稿,有人负责雕刻,还有人提前裁好麻纸、调好油墨。
李泰每天都守在工坊,逐块检查刻好的木板,发现有刻错的字,就让工匠小心挖补,再重新刻字。
王慎则盯着进度,确保每天能刻好两三块版,赶上计划。
萧然和李丽质偶尔过来,要么帮着整理刻好的木板,要么给工匠们递碗热水,看他们熟练起来,也跟着放心。
约莫过了十日,《千字文》的三十多块版子总算全刻完了。
批量印刷那天,工坊里挤满了人——李泰站在最前,亲自刷第一块墨。
王慎扶着木板,不让它晃动。
两个工匠负责铺纸、按压,动作越来越熟练,没一会儿就印出一摞。
孙思邈拿起一张刚印好的《千字文》,凑到窗边光下看,笑着点头:“字清楚,纸也厚实,娃们拿在手里翻,不容易破。”
张明德摸着纸上的字,比手抄本平整多了,忍不住叹道:“往后村里娃都能有这本书,不用再抄得满手墨了。”
李泰拿起印好的本子,翻了两页,转头问萧然:“小郎君,你看这品相如何?有没有要调整的地方?”
萧然接过本子,看了看字迹和墨色,道:“挺好,要是下次印,咱们可以在每句旁边加个小圆圈当停顿,娃们读起来更顺。”
王慎也跟着点头:“这个主意好,我记下来,下次印就加上。”
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户,落在一摞摞崭新的《千字文》上,纸页泛着淡淡的米白色,墨字黑得发亮,这是栲栳村印出的第一批书,也是萧然和众人用印刷术敲开“知识普惠”的第一扇门。
之前萧然搞的阿拉伯数字现在也用上了,标记页数。
李丽质看着手里的书,很兴奋。
以后想印刷千字文,效率可比抄快多了。
李恪程处默几人也来凑热闹。
第一批书,肯定是送学堂里面去,给小孩子的。
之前李世民和李丽质送来的不少,但一人一本不够。
现在是绰绰有余了。
“感觉这个还能优化,小郎君还继续印吗?”李泰觉得很多地方可以做的更好。
“可以再雕刻一批更好的,现在工艺不成熟,继续搞就行,再印刷点出来吧!”萧然笑着说道:“旁边的几个村子,小孩子也不少,送一点也行。”
“行,听小郎君的。”李泰招呼人继续印刷。
之前的书贵是,因为人工抄,比较慢。
现在不一样了。
这些纸倒是贵不到哪里去。
李丽质拿了一本,写了一封信,让李五第一时间送去长安城,给李世民。
李世民一直关心这件事,现在印刷出来了,肯定要说一声的。
......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握着朱笔批阅奏折,案头堆着厚厚的卷宗,却时不时抬眼望向殿外。
早就听说栲栳村那边开始印刷了,他便日日盼着印刷术的消息。
张阿难捧着个素布包裹快步上前,双手递到案前:“陛下,栲栳村来的信,还有公主殿下托人送来的物件。”
跟着一起进来的还有李五。
李世民亲自解开包裹绳,先摸出里面的书信,李丽质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
“阿耶,栲栳村已印出《千字文》,只是初刻工艺尚浅,字刻得略大,偶有墨痕不均,往后再慢慢优化。小郎君未藏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