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感谢您的邀请。”
话音一转,她语气带着几分歉意:“只是我今年刚满十六,阅历尚浅,还有很多绣艺知识需要学习。
而且我性子自由惯了,怕受不住官场的条条框框,耽误了救灾物资的设计工作。”
李大人闻言,脸上露出些许惋惜,但见谢研态度坚定,也没有过多强求:“谢姑娘不必愧疚,人各有志,我们尊重你的决定。”
“不过,”
谢研话锋又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虽不能任职,但愿意带两个绣娘去织造局帮忙一段时间。
我可以把改良帐篷绣样的思路、针法详细地教给局里的绣工,也会根据不同灾区的气候,设计几款更适配的救灾物资绣样,尽我所能帮到更多百姓。”
李大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谢姑娘愿意帮忙,真是太好了!
有你在,局里的绣工定能更快掌握新绣样的技法,救灾物资的生产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林婉清看着女儿条理清晰地安排着后续事宜,心中十分欣慰。
待李大人离开后,她拉着谢研的手,温柔地说:“研儿,你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娘很为你骄傲。
去织造局帮忙也好,既能把你的本事教给更多人,也能让你在实践中多学些东西。”
谢研点点头,眼中满是憧憬:“娘,我想去看看织造局的绣工们是如何批量制作绣品的,也想了解不同地区对救灾物资的需求差异。
等把这些都弄清楚,我就能设计出更贴合百姓需求的绣样了。”
接下来的两日,谢研忙着把手头绣活的收尾工作交接给相熟的绣娘,又仔细整理了改良帐篷绣样的技法笔记,还根据苏州近期的天气,画了几款适合潮湿地区使用的被褥绣样草图。
谢语知道她要去江宁的织造局,特地帮她收拾行李,还不忘叮嘱:“妹妹,你去了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记得按时吃饭,别总熬夜画图。”
出那天,周云溪的风寒已经好了大半,特意起身送谢研到门口。
谢浩楠也特地从筑堤工地赶回来,反复叮嘱她:“江宁不比苏州,凡事多留心,有解决不了的事,可以去江宁总兵府找云溪爹娘帮忙,也可随时让人送信回来,大哥会想办法。”
谢研笑着点头,接过丫鬟手中的行李,与两位绣娘坐上了织造局派来的马车。
马车缓缓驶离谢家,她掀开车帘,望着熟悉的街道渐渐远去,心中既有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也有对家人的牵挂。
但更多的,是想要用自己的绣艺帮助更多人的坚定信念。
马车行驶了五日,终于抵达了江宁的江南织造局。
李大人早已派人在门口等候,将谢研还有两位绣娘以及她的两个丫鬟引到了局里安排好的住处。
稍作休整后,谢研便迫不及待地跟着李大人来到了织造局的绣坊。
绣坊内,数十名绣工正坐在绣架前忙碌着,各色丝线在她们手中翻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丝线清香。
李大人将绣工们召集起来,介绍道:“这位就是谢研姑娘,改良帐篷绣样的设计者,接下来一段时间,她会在这里指导大家的绣活。”
绣工们闻言,纷纷围了上来,看向谢研的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敬佩。
谢研没有丝毫怯场,拿起提前准备好的技法笔记,耐心地向大家讲解起改良帐篷绣样的设计思路:“这款绣样的透气孔采用‘斜纹交错针法’,大家看,每三针向上斜织,再两针向下回勾,这样既能保证孔眼的大小均匀,又能增强帐布的韧性。”
说着,她拿起针线,在绷好的布面上演示起来。
指尖翻飞间,细密规整的透气孔纹样很快便呈现出来。
绣工们看得认真,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谢研都一一细致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