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村的土坯墙在五月的日头下泛着暖黄,墙根下的狗尾巴草摇摇晃晃,像极了村口老槐树上挂着的那串破铃铛。
阿楠缩在李氏身后,攥着她粗布衣襟的手指泛白,看一个穿蓝布短褂的汉子扛着锄头走过。
汉子冲他咧嘴笑,露出两排黄牙:这就是你家捡来的娃?
李氏拍了拍他的背,声音粗哑却温和:嗯,前儿在河湾边捡的,看着可怜。
她低头扯了扯孩子的胳膊,叫张叔。
孩子把脸埋得更深,喉咙里出小猫似的呜咽。
李氏叹了口气,对那汉子道:怕生,刚捡来时像只受惊的兔子,见谁都躲。
汉子走后,李氏蹲下来,用粗糙的手掌抹了把他脸上的泥灰:以后你就叫狗剩吧,贱名好养活。
她指腹带着农活留下的硬茧,擦过他脸颊时有些疼,记住了,你叫狗剩,是俺王家村的娃。
他那时还不懂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每次李氏这样喊,就会把粗粮饼子递到他手里。
饼子糙得剌嗓子,就着咸菜吃下去,肚子里能出咕咕的声响。
王家的土炕很硬,铺着的麦秸总往脖子里钻,可夜里李氏会把他搂进怀里,她的胳膊像段结实的老树干,带着烟火气的体温裹着他,倒也有了苏州家里柔软的锦被给人的安心。
头一个月,他总在半夜哭醒。
梦里总有条长长的河,他追着一个穿青布衫的男人跑,男人越走越远,背影在雾里变得模糊。
他想喊,喉咙里却像堵着棉絮,怎么也不出声。
直到李氏哼起中原的小调,那调子像村口的风,呜呜咽咽的,他才会慢慢止住抽噎,在她怀里重新睡去。
俺们这儿的娃,就得皮实。
李氏教他喂鸡时,总这样说。
她抓着他的小手,把玉米粒撒进竹筐,鸡群扑棱着翅膀围过来,啄得他手心里痒痒的。
他开始学着捡柴,背着比自己还高的竹篓,在黄土坡上蹒跚着找枯枝。
坡上的土是暖的,太阳晒过之后,能闻到一股混着草香的腥气,和苏州潮湿的水汽完全不同。
王老实在地里忙完活,会把他架在脖子上回家。
老石匠的肩膀宽厚,带着汗味和泥土的气息,他抓着爹头上扎的白毛巾,看夕阳把黄土坡染成金红色,远处的炊烟像细细的线,缠缠绕绕地飘进云里。
狗剩,听话。
老实话不多,每天下地前总摸摸他的头,掌心的老茧蹭过他顶,像在给他盖一个看不见的章。
他渐渐忘了自己曾叫阿楠。
村里的娃喊,他会脆生生地应着,追在他们身后在土路上疯跑。
他学会了中原的土话,把说成,把说成,苏州话里那些软软糯糯的调子,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再也抓不住了。
麦收前的一天,村口来了个货郎。
担子两头的木箱漆得亮,摇着的拨浪鼓咚咚响,把半个村子的娃都引了过去。
狗剩扒着老槐树的树干看,货郎掀开箱盖,里面的红头绳、玻璃珠、小泥人在日头下闪着光。
他的目光忽然被担子角挂着的东西勾住了——那是个红漆剥落的小拨浪鼓,鼓面蒙着层薄皮,摇起来的声音闷闷的,却像根针,轻轻刺了他一下。
他恍惚看见一片亮堂堂的红,好多好多灯笼在风里晃,一个穿绿衣裳的女子抱着他,手里的拨浪鼓摇得咚咚响。
女子的脸看不清,只记得她身上有股甜香,像苏州巷子里飘来的桂花味。
想要?货郎注意到他直勾勾的眼神,笑着晃了晃拨浪鼓。
鼓声在耳边炸开,那些模糊的画面突然碎了,像摔在地上的瓷碗。
狗剩猛地后退一步,撞在槐树上。
后背的疼让他清醒过来,他摇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