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指挥部里,张百川、关政委、萧参谋长三人围坐在一张方桌旁,桌上摊着一份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手稿,封面上写着《关于巩固晋西北并相机向晋中、晋东南展的若干思考》。
“司令员,你这篇文章,分量不轻啊。”
关政委手指点着稿纸,“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不是流寇主义’…这些观点,和延安得最近讲话的精神,高度契合。”
萧参谋长拿过稿子,翻看着后面关于军事部署的部分:“以晋西北根据地为根基,组建若干支精干的武工队,渗入同蒲路沿线甚至晋中盆地,司令员,你这胃口可比打鬼子一个师团还大啊,这需要极强的政策把握能力和军事灵活性。”
张百川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打鬼子光靠硬碰硬不行,黄崖底我们赢了,但伤亡也不小,鬼子占据着交通线和城市,有源源不断的补给。
我们要想持久抗战,就必须有根,必须把老百姓真正动起来,变成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我们的粮仓和兵源。
晋西北山多地贫,养活我们这几万部队和地方同志,压力太大。
必须向外展,以军事斗争掩护根据地建设,以根据地建设支持军事斗争。”
他敲了敲桌子:“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是学习了总部传达的延安精神,结合我们这大半年的斗争实际,琢磨出来的。
你们看,”
他指着地图,“同蒲路是鬼子的命脉,但沿线村庄据点众多,鬼子兵力分散,正好适合我们的小股部队活动。
晋中盆地富庶,人口多,如果能在那里点燃烽火,建立游击区,就像在鬼子心脏边上插了把刀子,”
关政委沉吟道:“思路是对的,但政策是关键。
武工队下去不是单纯打仗,更重要的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
纪律必须严明,要秋毫无犯,要帮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否则,我们就会变成无根之木。”
“政委说得对,”
张百川重重点头:“所以这篇文章,不光讲军事,更重点讲了群众工作和政策纪律。
我想先在军区党委内部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上报贺师长和师部,并请他们转呈延安。
我们需要延安的指示和支持。”
萧参谋长表示同意:“我看行,贺师长在陕甘宁,一边保卫边区,一边也在谋划展。
我们这边搞好了,就是对延安最大的支持。
我建议,立即召开党委会。”
党委会上,张百川的设想引了热烈讨论。
有的旅团长更倾向于集中兵力继续寻找战机,歼灭鬼子有生力量;有的则对分散力量深入敌后感到担忧。
经过充分讨论,特别是关政委对政治意义的阐述和萧参谋长对军事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统一了思想,一致同意将报告上报。
电报往远在陕甘宁的12o师师部,几天后,通讯员兴冲冲地拿着一份电报跑进指挥部:“司令员,政委,参谋长,贺师长回电了,”
张百川一把接过电报,关政委和萧参谋长也立刻围了上来。
电文很长,贺师长的语气透着肯定:“百川、关政委、萧参谋长并晋西北军区党委诸同志:来电及《思考》一文均已详阅,甚慰,汝等目光深远,所虑极是,建立巩固之根据地,广泛动群众,此正乃持久抗战之根本。
晋西北斗争经验,颇具借鉴意义。
向外展之设想,胆大心细,与中央精神完全一致。
吾完全同意汝等之方案,并已即刻转呈延安总部及中央长阅示。
望你部继续扬英勇顽强、机动灵活之作风,在巩固晋西北之基础上,大胆又不失稳妥地向敌占区渗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