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禁止北上出关抗战,但各地民间也是自发筹备物资,虽有杯水车薪,但也是尽自己所能,为关外尽一份绵薄之力。
但对于关外深陷战火中的百姓却是另一番想法了。
当下大众获取信息渠道就这么几个途径,收音机广播,报纸和信件。
关内的百姓知晓关外倭寇犯边,却不知战况如何,虽有尽绵薄之力报国之心,可这些物资到最后能有多少送到关外,真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国府的尿性,懂的都懂。
他们只会不解,怎么咱们送了这么多物资,捐钱捐粮的,你这个少帅手握三十万奉军,竟然就这么被日本这个撮尔小国给灰溜溜打进关了?
关外百姓则是从一开始战火一起的惶恐不安,到现在的麻木。
因为他们此刻还没有意识到日本人不是奔着占地为王,而是亡国灭种的目的发起这场战争,从刚才这个老板和伙计的对话中就不难看出。
他们只是觉得无非又是一场大清入关的复刻,只不过从满人换成了日本人。
再加上他们是城中百姓,不是城外的村屯百姓,信息渠道的缺失,闭塞,日本人本身将关外三省当做自己自留地的经营,目前关外三省还没彻底占据,缺德事干的还算收敛。
也就给了他们一种错觉,好似日本人占了关外,也就那样,说不定在日本人治下,咱过的可能比在少帅治下还好呢,毕竟日本发达啊!
而这种心态即便是到了全面抗战时期,也没有变化,尤其是对西北或者赣地,闽地一带。
因为对那里的老百姓而言,日本人离他们太远,而苛捐杂税,地主离他们太近。
你跟他们讲抗日救国,不做亡国奴他们听不懂,也理解不了,可你们跟他们说打土豪,分田地,他们才会相信你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以至于到了后世,在关外这饱受日本人经营摧残的地界,竟然还有村镇为了发展,数典忘祖,给日本开拓团立碑的抽象事发生。
全然忘记了祖辈们是如何抛头颅,洒热血,才保下了这片土地不被异族占领的艰辛。
王一没法去说老板跟伙计这段谈话的对错,因为太多人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脊梁早已弯了,断了。
想要觉醒,想要重塑民族之脊梁,非一朝一夕之功。
想到这里,他只能结了账,背负着双手,穿行于人群之中,思考着破局之法。
如何将关外散落的民心凝聚成一团,他不懂,但只要能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曝光,说不得会有效果。
但如何让关外百姓认识到日本人的真面目呢,并广而告之呢?而且最好是连关内的各家各派都意识到这一点。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