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会议室里,二十多个社员围着长桌坐得满满当当,桌上摆着几张皱巴巴的土豆地照片——有冰雹前绿油油的景象,也有灾后刚采收完叶子的样子。
三秒手里攥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抗灾准备”
四个大字,粉笔尖划过黑板的“吱呀”
声,让原本有些喧闹的屋子瞬间安静下来。
“大伙都说说,这次冰雹虽然没造成大损失,但要是下次来得更猛、持续时间更长,咱该咋办?”
三秒放下粉笔,目光扫过在场的社员,“不能总等着灾来了再想办法,得提前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
话音刚落,老周就率先开口:“我觉得咱得在土豆地周围种点东西!
上次去邻村取经,看见他们在庄稼地旁边种了一排矮树,说是能挡大风,冰雹下来也能缓冲下力量。
咱望海坡的地多在坡上,风本来就大,种上矮树肯定管用。”
“老周说得对!”
秀莲接着说,“我娘家村去年种玉米,就是因为在地块周围种了沙棘,台风来的时候没倒几棵。
咱选那种长得快、根系深的矮树,比如洋槐,既不占耕地,还能固土,一举两得。”
大伙纷纷点头,春花在笔记本上快记录:“抗灾措施一:地块周边种植矮树(洋槐),作防风障、缓冲冰雹。”
她抬头看向三秒:“三秒哥,除了种树,咱是不是还得备点应急的东西?比如塑料膜,万一再下冰雹,能赶紧盖在地里,减少损伤。”
三秒眼前一亮:“春花这个主意好!
塑料膜不用多,每个地块备个两三卷,平时存放在仓库里,一旦有预警,大伙分工合作,半小时就能把地块盖好。
另外,还得准备点绳子和木桩,塑料膜盖上去后,用木桩固定住,防止被风吹跑。”
“我再补充一句!”
坐在角落的陈老五突然站起来,他手里拿着个巴掌大的木架子模型,走到桌子中间递给三秒,“这是我昨天找木匠琢磨的‘防雹棚架’,用细木杆搭成小拱架,到时候盖上厚塑料膜,明年种早土豆的时候,把棚架支在地里,冰雹下来直接砸在棚架上,伤不着土豆苗。”
三秒接过木架模型,仔细看了看——架子是三角形的,结构稳固,边角还打磨得很光滑,不会划伤土豆苗。
“老五,你这脑子真灵光!”
他举起模型给大伙看,“咱明年种早土豆,就用这个棚架,一亩地支个几十架,成本不高,还能反复用。
老五,你跟木匠商量下,看看能不能多做些,合作社统一出钱。”
陈老五笑着点头:“我早就跟木匠说了,他说这架子好做,材料也便宜,十天半个月就能做个百八十个。
到时候我再教大伙怎么搭,保证简单又结实。”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又补充了不少主意:有人说要在合作社装个气象预警喇叭,一旦有灾害预警,能第一时间通知大伙;有人说要编本抗灾手册,把种树、盖塑料膜、搭棚架的步骤写清楚,给每户社员;还有人说要组织个抗灾小队,平时定期检查地块和物资,灾时负责组织大伙抢险。
三秒把大伙的建议一一记在黑板上,最后总结道:“咱就按大伙说的办,分三步走:第一步,下周就开始在地块周边种树,老周负责联系树苗,秀莲负责安排人手;第二步,月底前把塑料膜、绳子、木桩备齐,春花负责采购和登记;第三步,陈老五负责赶制防雹棚架,下个月中旬前完成,再教大伙搭建方法。
另外,气象预警喇叭和抗灾手册的事,我来负责。”
分配完任务,大伙都干劲十足。
老周当场就掏出手机,给邻村的树苗商打电话,问洋槐苗的价格和数量;秀莲拿出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