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赶集日,寒风裹着雪粒子刮在脸上,却没挡住春花玉米粑摊子前的热闹——排队的人哈着白气,手里攥着钱,就盼着能早点买到热乎乎的粑。
忽然,一个穿着黑色羽绒服、拎着公文包的男人挤了进来,他没像其他人一样直接买粑,而是站在旁边,看着春花忙前忙后,还时不时跟排队的人搭话,问玉米粑的口味和销量。
春花忙完一波,才注意到这个男人。
他主动走过来,递上一张名片,笑着说:“姑娘,我是镇里惠民市的张建军,想跟你谈谈批量进货的事。
你这玉米粑口碑好,我想把它放进市卖,肯定能受欢迎。”
春花接过名片,心里又惊又喜——她之前只想着赶集和给中学食堂供货,从没想过进市卖。
她赶紧请张老板到旁边的面馆坐下,倒了杯热水:“张老板,您想怎么合作?我这玉米粑都是现做现卖,量多了可能有点赶。”
张老板喝了口热水,开门见山:“我给你两块五一斤,每天给市送三十斤,甜口和咸口各一半,你看怎么样?要是卖得好,以后还能加量。”
春花心里算了算——平时赶集卖三块五一斤,市给两块五一斤,虽然单价低了一块,但每天能固定卖三十斤,不用风吹日晒赶集,还能保证销量,也挺划算。
可她没立刻答应,而是说:“张老板,我得跟合作社的三秒商量下,他懂这些,我怕自己考虑不周全。”
张老板点点头:“没问题,我等你消息。
不过我得跟你说,我今天来之前,已经在你摊子前看了半个多小时,你这粑确实好,要是能进市,肯定能成爆款。”
送走张老板,春花赶紧收摊回合作社找三秒。
一进门,她就把张老板想批量进货的事说了,还把名片递给他:“三秒,你觉得这事靠谱吗?他给两块五一斤,每天三十斤,我觉得还行,可又怕有啥坑。”
三秒拿着名片看了看,又听春花说了详细情况,皱着眉头想了会儿:“价格还行,比给中学食堂的高,也比单纯卖玉米强。
但有几个条件必须跟他说清楚,不然以后容易出矛盾。”
“啥条件?”
春花赶紧问。
“第一,必须保证新鲜。”
三秒说,“玉米粑现做现吃才好吃,放久了口感就差了。
得跟他说,每天早上现做现送,最晚十点送到市,过十点的粑我不卖,他也不能收,免得砸了咱的口碑。”
“第二,包装得按咱的来。”
三秒继续说,“用玉米叶包装,系红绳,不能换成塑料袋,咱这包装是特色,进了市也得保留,这样才能跟其他产品区分开。”
“第三,货款得日结。”
三秒补充道,“咱小本生意,经不起拖欠,每天送完货,他得当场结钱,不能拖到第二天。”
春花听着,连连点头:“这些条件说得对!
我之前都没想到,还是你考虑得周全。
那我现在就给张老板打电话,跟他说这些条件?”
“别急,等明天早上,咱当面跟他说。”
三秒笑着说,“明天他肯定还会来,咱当面说清楚,把丑话说在前面,以后合作才顺畅。”
第二天早上,春花刚把玉米粑蒸好,张老板就来了。
他看到三秒也在,笑着说:“这位就是你说的三秒吧?我听说你是合作社的主心骨,今天特意来跟你聊聊。”
三秒也不绕弯子,把昨天想到的三个条件说了。
张老板听完,先是愣了愣,然后笑着说:“我还以为你会提啥苛刻条件呢,这些条件都合理!
新鲜是食品的命根子,我肯定同意;包装我也觉得你们的玉米叶好,有特色,就按你们的来;货款日结也没问题,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