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赶集日,风里带了点凉意,春花的玉米粑摊子前依旧排着长队。
一位抱着小孩的大嫂买了五个玉米粑,刚装进塑料袋,小孩伸手一抓,袋子就破了,两个玉米粑滚落在地上,沾了层灰。
大嫂心疼地捡起粑,叹着气说:“这粑软乎乎的,咋就没个好包装呢?想带回去给家里老人孩子吃,都怕路上蹭坏了。”
春花看着大嫂手里沾灰的玉米粑,心里也不好受。
之前为了省事,她一直用塑料袋装粑,确实不结实,遇到刮风或者不小心磕碰,很容易坏。
她赶紧给大嫂换了两个新的,说:“大嫂,实在对不住,下次我一定想办法弄个好包装。”
收摊回家的路上,春花一直琢磨包装的事。
塑料袋不结实,用纸袋又怕把粑粘住,到底用啥好呢?路过合作社时,她看见三秒正在院子里收拾刚剥下来的玉米叶——这些玉米叶是早上做玉米粑时剩下的,新鲜翠绿,还带着淡淡的清香。
“三秒,你说玉米粑用啥包装好?今天有顾客说怕蹭坏,我也觉得塑料袋不行。”
春花走过去,指着那些玉米叶问。
三秒拿起一片玉米叶,摸了摸,眼睛忽然亮了:“你看这玉米叶咋样?新鲜、结实,还带着玉米的香味,用来包玉米粑正好!
既不会粘住粑,还能保住软和,看着也新鲜,像刚从地里摘的一样。”
春花愣了愣,拿起一片玉米叶看了看:“这能行吗?会不会太脆,容易破?”
“不会,你看这叶子多厚实。”
三秒把玉米叶对折了一下,“咱选那种宽点、厚实点的玉米叶,洗干净晾干,包粑的时候把粑裹在里面,再用红绳系上,又好看又结实。
而且玉米叶是咱自己地里产的,不用花钱买,多划算!”
春花越想越觉得可行,赶紧和三秒一起挑选玉米叶——专挑那些宽幅够、叶片完整、没有虫眼的,选了满满一筐,带回家洗干净,铺在院子里的竹筛上晾干。
阳光洒在玉米叶上,翠绿的叶子慢慢变成了浅黄绿色,散着淡淡的清香。
第二天早上做玉米粑时,春花特意留了些凉透的玉米叶。
等玉米粑蒸好,她拿起一片玉米叶,把玉米粑放在叶子中间,像包粽子一样,把叶子的两边折起来,再从底部往上卷,最后用红绳系了个简单的结。
一个裹着玉米叶、系着红绳的玉米粑就做好了——浅黄绿色的玉米叶包裹着金黄的粑,红绳点缀其间,看着就像一件小巧的手工艺品,还透着股自然的野趣。
“真好看!”
春花拿着包好的玉米粑,越看越喜欢,“比塑料袋好看多了,还带着香味!”
赶集的时候,春花把包好的玉米粑摆在竹篮里,刚摆好,就有人指着问:“姑娘,你这玉米粑咋用叶子包着?还系着红绳,挺好看的!”
春花笑着说:“这是咱自己地里的玉米叶,包着粑不会蹭坏,还能保住软和,您拿回去给孩子吃,打开就能吃,干净又方便。”
刚才问的大妈赶紧买了两个,拿着包好的玉米粑,翻来覆去地看:“这包装真别致,看着就有食欲,我家小孙子肯定喜欢!”
没一会儿,又有几位顾客被玉米叶包装吸引过来,纷纷购买。
有个大姐买了五个,拎在手里,红绳在阳光下晃着,格外显眼。
路过的人见了,都好奇地问:“大姐,你这买的啥?包装挺特别啊!”
大姐笑着说:“是望海坡的玉米粑,用玉米叶包的,又好吃又干净,你也去买两个尝尝!”
就这样,拎着玉米叶包装玉米粑的顾客,成了春花摊子的“活广告”
——不少人跟着拎包装的顾客找过来,就为了买这种“用玉米叶包的玉米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