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坡到镇上的路,春花走了十几年,可这回挎着装满玉米粑的竹篮,脚步却格外不一样——既有些紧张,又藏着期待,竹篮把手被她攥得微微热,连平日里熟悉的田埂风,都好像带着股雀跃的劲儿。
头天晚上,春花特意把玉米粑分装在三个竹篮里,每个篮子底下都垫了晒干的玉米叶,既能保温,又能防粘。
她还找了块干净的蓝布,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篮子边,想着摆摊时铺在地上,显得干净利索。
奶奶坐在一旁看着她忙活,忍不住叮嘱:“明天早去占个好位置,街角那家老面馆旁边人多,记得多带点试吃的,咱这粑好,不怕人尝。”
春花一边点头应着,一边把最后一个玉米粑放进篮子,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翻来覆去半宿没睡踏实。
天刚蒙蒙亮,春花就背着竹篮出了门。
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有点凉,可她走得飞快,路过合作社时,三秒正站在门口等她,手里还提着个小马扎:“我猜你没带凳子,赶集卖东西得坐会儿,不然腿受不了。”
春花接过马扎,心里暖烘烘的,之前的紧张好像少了一半。
两人一起往镇上走,三秒还在一旁给她打气:“咱这玉米粑是真好吃,肯定能卖出去,别慌。”
到镇上时,街上已经有不少赶集的人了,挑着菜的农户、推着小车的商贩,还有来买东西的街坊,熙熙攘攘的,满是热闹劲儿。
春花赶紧按照奶奶说的,往老面馆旁边的街角走,那里已经有几个摊贩摆好了摊子,卖蔬菜的、卖鸡蛋的,见她过来,一位卖辣椒的大爷笑着挪了挪位置:“姑娘,来这儿摆,我给你腾点地方,这角上人多。”
春花连忙道谢,把蓝布铺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竹篮里的玉米粑倒出来,码得整整齐齐的——先在底下铺一层,再往上摞,堆得像座金黄的小山,玉米叶的清香混着玉米粑的甜香,慢慢散开来。
她把小马扎放在旁边,坐下后又调整了下玉米粑的位置,确保每个路过的人都能看清。
可等了快半个时辰,路过的人倒是不少,大多只是朝她的摊子瞥一眼,就匆匆走了,偶尔有人停下脚步,拿起玉米粑看看,又放下了,没人开口买。
春花心里渐渐慌了,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心想:是不是我摆的位置不好?还是大家不喜欢吃玉米粑?她低头看着那些黄澄澄的玉米粑,明明昨天大家尝了都夸好吃,怎么到了集上就没人要了呢?
旁边卖辣椒的大爷看出了她的紧张,笑着说:“姑娘,你这粑看着是好,可赶集的人都怕踩坑,没尝过的东西,哪敢轻易买?你得让他们尝尝,尝到甜头了,自然就买了。”
大爷的话点醒了春花。
她想起奶奶说的“多带点试吃的”
,赶紧从竹篮里掰下一块玉米粑,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干净的盘子里,又找了双一次性筷子,放在旁边。
等有路人路过时,她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递过筷子:“大叔大婶,尝尝吧,咱这是望海坡‘三秒种’甜玉米做的粑,免费尝,不好吃不要钱!”
起初,路人都有些犹豫,有人摆摆手走了,有人只是好奇地看一眼。
春花心里有点失落,可还是没放弃,继续对着路过的人微笑着邀请。
终于,一位提着菜篮子的大婶停下了脚步,看着盘子里的玉米粑,又看了看春花诚恳的眼神,接过筷子夹了一小块放进嘴里。
刚咬下去,大婶的眼睛就亮了——玉米粑软乎乎的,入口是浓浓的玉米甜香,不是那种加了很多糖的齁甜,而是玉米本身的自然蜜味,嚼两下还能拉出细细的丝,带着点玉米叶的清香,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甜丝丝的余味。
大婶忍不住又夹了一块,一边嚼一边说:“哎哟,这粑是真好吃!
比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