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路过游客时,会多瞅两眼他们手里的玉米,要是有人掰了没熟的,他会咳嗽一声,慢悠悠地说:“再长五天,能甜出蜜。”
有次贵阳的李姐带着孩子来,小家伙刚进玉米地就摔了一跤,裤子上沾满泥,却咯咯直笑,抓着泥土往嘴里塞。
春花赶紧去拦,李姐却摆摆手:“让他尝尝,城里哪有这么干净的泥。”
那天傍晚,春花蹲在玉米地边,看着夕阳把木牌上的字染成金红色。
三秒数着今天的收入,笑得露出豁牙:“花婶,够买两袋玉米种了!”
春花没说话,只是望着远处游客留下的脚印,那些脚印在湿泥里陷得深深的,像给土地盖了个个印章。
她突然明白,这玉米地的新身份,不只是“网红地”
,更是座桥。
一头连着城里人的好奇,一头连着山里人的日子;一头系着市里的玉米棒,一头拴着土地里的根。
就像爹说的:“让他们来看看,不是让他们觉得新鲜,是让他们知道,每口粮食都带着土气,这土气,金贵着呢。”
风穿过玉米地,带着股甜香,木牌上的“山窝窝玉米地”
在风中轻轻摇晃,字还是歪歪扭扭的,却比任何招牌都亮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