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漫过玉米地垄时,春花就听见了摩托车的突突声。
她直起腰,手里的除草刀还沾着湿泥,就看见村支书骑着车往这边冲,车斗里的扩音器颠得哐当响。
“春花!
大好事!”
支书在田埂上刹住车,裤脚卷到膝盖,沾着一路的草籽,“贵阳有个旅行社,说要带游客来你这玉米地参观!”
春花的手顿在半空,除草刀上的泥点滴在玉米叶上。
“参观?”
她瞅着眼前这片被露水打湿的绿,叶片上还挂着昨晚的虫蜕,“这破地有啥好看的?虫鸣比人声大,泥能陷进鞋里。”
支书从车斗里摸出张皱巴巴的协议,纸边都磨毛了:“人家说你这是‘最真实的农耕网红地’,游客就想看怎么用草木灰施肥,怎么用手掰玉米。”
他指着协议上的数字,“每人收十块钱参观费,还管买玉米,这不比光寄快递强?”
春花没接协议,蹲下身继续除草。
草根被扯断的瞬间,带着股鲜腥的土气。
“我可没空招呼。”
她想起上次直播时,有个网友问“玉米地有91i-fi吗”
,当时她就笑,“有,山风就是信号,玉米叶就是路由器。”
现在真要让城里人来踩这地,她反倒犯怵——怕他们嫌泥脏,嫌虫多,嫌太阳晒。
傍晚收工,春花把这事跟蹲在门槛上抽烟的爹说。
老人磕了磕烟锅,火星子落在青石板上:“让他们来。”
他往玉米地方向瞅了瞅,暮色里的玉米秆像支支立着的笔,“让城里人体会体会,吃根玉米容易不。”
这话倒让春花愣了。
她原以为爹会跟她一样嫌麻烦,毕竟老人最不喜欢“瞎折腾”
。
正琢磨着,三秒背着书包跑进来,校服上还别着朵野菊花:“花婶,我听我爷说有人要来参观?这是好事啊!”
“好啥?”
春花拍掉他身上的草屑,“来了还得给他们讲这讲那,耽误干活。”
三秒却把手机往她眼前凑,屏幕上是他刚刷到的视频:城里孩子在游乐场玩“模拟种地”
,踩着塑料草坪,用玩具锄头挖泡沫做的“土”
。
“你看他们多可怜,”
三秒指着视频里的孩子,“连真土都没摸过。”
他突然拽着春花的胳膊,“花婶,让他们来看看吧,我给当导游,我知道哪棵玉米结得最大,哪片地的土最肥!”
春花看着孩子亮晶晶的眼睛,心里那点不情愿突然松动了。
她想起三秒上次在作文里写“我的愿望是带城里同学看真正的玉米”
,当时她只当是孩子气话,现在倒觉得,这或许真是个事——让土地给孩子们上堂课,总比在作业本上画玉米强。
第二天一早,她和三秒在村口的老槐树下钉木牌。
春花找了块去年收玉米时剩下的木板,用砂纸磨得光溜溜,三秒爷爷给刷了层清漆,晒得黄澄澄的,倒像块正经招牌。
“写啥?”
春花捏着毛笔,墨汁在笔锋上聚成个黑团。
“就写‘山窝窝玉米地’!”
三秒在旁边蹦,“跟玉米一个名,好记!”
春花深吸口气,笔尖落在木板上。
“山”
字的竖勾歪得像根玉米秆,“窝”
字的点画得太大,像滴在纸上的泥点,“玉”
字的点更是飞出去老远,差点沾到三秒的校服。
三秒却拍着手喊:“好看!
比我爸写的工整!”
两人把木牌插在路口时,太阳刚爬过山头。
阳光照在字上,每个笔画都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