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玉米地还浸在露水的潮气里,春花踩着草叶上的水珠往里走,手机支架的金属腿插进泥里,出轻微的声。
她把镜头对准眼前这片密匝匝的玉米秆,叶尖的水珠顺着镜头往下滑,在屏幕上晕开一片模糊的光斑。
大伙儿能看见不?春花对着手机喊,声音被晨雾滤得有些闷。
昨天傍晚收到条私信,网名叫云端看客的贵阳网友说:大姐,能不能直播掰玉米?我想看着选,要那种刚灌浆的,不老不嫩正好。
后面还跟着个可怜巴巴的表情,我女儿总说玉米是从罐头里长出来的。
这话让春花想起三秒的作文。
那孩子写玉米的生长玉米长在快递盒里,花婶会给它们盖被子,被老师当成笑话说给全村听。
当时她笑这孩子瞎编,现在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倒觉得这直播真该弄——有些东西,就得让城里人亲眼瞧瞧。
手机屏幕上的在线人数慢慢涨起来,从十几个到几十个。
有人弹幕:这玉米地看着就透气,比市的货架绿多了。
有人问:大姐穿的胶鞋是解放牌不?我爷爷也有一双。
春花蹲在地里,一边给镜头调整角度,一边回答:是嘞,这鞋抗造,踩泥里不滑。
突然有弹幕刷起来:怎么分辨玉米老嫩啊?我总买着硬邦邦的。
春花眼睛一亮,伸手抓住身旁一穗玉米,手指捏住苞叶顶端轻轻一扯,淡红色的须子簌簌落下。
看这须子,她举到镜头前,红中带褐的刚好,全红的就老了,白的还嫩。
她又剥开半片苞叶,露出黄澄澄的玉米粒:再看这颗粒,指甲能掐出印子,不冒白浆也不硬芯,就是正好的。
说着用指甲轻轻一按,玉米粒凹陷下去,慢慢渗出清亮的汁水。
像这样的,煮着吃最甜,咬下去满嘴水。
弹幕瞬间热闹起来:
学到了!
上次买的玉米硬得能硌牙。
大姐手上的泥是真的,不像那些摆拍的。
能帮我选二十个吗?就要您手里这样的!
春花笑着应下来,起身开始掰玉米。
左手扶住玉米秆,右手握住玉米穗往下一压,一声脆响,带着露水的玉米就落进怀里。
她特意把这声音凑近麦克风,弹幕里立刻有人说:这声音太治愈了,像小时候听爷爷掰玉米。
正忙得满头大汗,远处传来锄头拖地的声音。
春花抬头一看,爹扛着锄头从田埂上走来,粗布褂子的领口敞着,露出被太阳晒成古铜色的脖子。
她朝他喊,过来给城里人看看咱的好玉米!
老人脚步顿了顿,镜头里能看见他耳根一下子红了。
弹幕里突然刷起爷爷好的字样,有人:这就是玉米爷爷吧?比视频里精神!
春花爹像是被烫着似的,锄头往地上一顿,转身就往玉米地深处走,背影透着股慌乱,却没真走远,在几棵粗壮的玉米秆后停住了,半边身子藏在绿叶里。
春花憋着笑继续直播,手里的玉米堆成了小山。
有网友问:大姐,玉米叶割手不?我上次去采摘园,被划了好几个口子。
她举起手给镜头看,掌心和指节上果然有细小的划痕,咋能不割?老辈人说这是玉米在留记号,让你记着它的好。
说着从兜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艾草灰:这是咱的偏方,划破了敷点这个,比创可贴管用。
她往手上撒了点灰,我爹教我的,他手上的茧子比玉米籽还硬,却总记得给我备这个。
玉米秆后的身影似乎动了动。
春花知道爹在听,故意提高声音:我爹种了一辈子地,他说玉米跟人一样,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长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