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着从合作社带来的玉米样品,有煮得金黄的甜玉米,有磨成粉的玉米碴,还有刚摘下来的嫩玉米笋。
孩子们围成一圈,手里捧着玉米啃得满嘴金黄,最小的孩子还把玉米粒一粒一粒剥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兜里。
“老师,玉米为什么会长胡子?”
“种子睡觉的时候会做梦吗?”
“我能把‘月光籽’带回家种吗?”
孩子们的问题像潮水一样涌来,春花和爷爷忙不迭地回答,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心里却甜丝丝的。
太阳快落山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地往回走。
有的孩子兜里揣着“月光籽”
,有的手里攥着玉米须,还有的把春花给的玉米种籽小心翼翼地包在手帕里。
张老师握着春花的手,感激地说:“这样的实践课比上十节生物课都管用,孩子们现在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了。”
看着孩子们的身影消失在村口,爷爷忽然叹了口气:“咱种了一辈子地,哪想过让娃娃们来学这些。”
他捡起地上的一片玉米叶,用手指卷成个哨子,吹起了年轻时的调子,声音里带着说不出的轻快。
春花望着育苗棚里的幼苗,那些刚冒出土的绿芽在暮色里轻轻摇晃。
她想起刚才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临走时说要把“月光籽”
种在花盆里,等长出苗就带回来给爷爷看。
“爷,您看,”
春花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这些孩子就像刚芽的种子,现在认识了土地,将来才会懂得珍惜。”
爷爷没说话,只是把竹篓里剩下的“月光籽”
收起来,动作格外轻柔。
晚风拂过玉米地,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回应着什么。
春花知道,今天播下的不只是种子,还有希望——希望这些孩子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记得土地的味道,记得种子如何在泥土里扎根、生长,最终结出饱满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