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时,村口就传来了汽车引擎的声音。
三秒正蹲在玉米地里拔草,听见动静直起身,看见辆印着“县农科所”
的白色面包车停在埂边,下来三个穿白衬衫的人,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看着像上次来村里讲课的张研究员。
“三秒,你爷呢?”
村支书二柱隔着田埂喊,手里挥着顶草帽,“农科所的同志来看看咱的玉米苗,听说你爷的‘铁根’抗冻性特别好!”
三秒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草梗捏成了团。
他瞥了眼自家那片刚缓过来的苗,叶尖还有点焦,比起爷爷地里油亮的青,总像缺了点精气神。
更让他虚的是,昨天夜里,他趁着月光往苗根撒了把草木灰——是按爷爷说的“三三制”
配的,三份柴灰混一份灶心土,筛得细细的,撒的时候手抖得厉害,生怕被人看见。
“在那边呢。”
三秒朝着爷爷的地块努努嘴,老人正蹲在地里,用手把苗根的土扒开一点,像是在跟苗说悄悄话。
晨露打湿了他的蓝布褂子,后背印出片深色的水痕,看着却比三秒的精神头足。
张研究员带着助手走过去,手里拿着个银色的仪器,像是缩小版的测土仪。
“老叔,我们是县农科所的,听说您的玉米苗在倒春寒里一点没受影响?”
他说话时带着笑,眼镜片上沾着雾,看着挺随和。
爷爷直起身,搓了搓手上的泥:“也不是一点没受影响,就是缓得快些。”
他指着苗根周围的土,“撒了点草木灰,土能暖些。”
“草木灰?”
张研究员眼睛亮了,蹲下去捻起一点土,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镊子夹了点灰,放进随身带的玻璃皿里,“您是怎么配的?直接撒的吗?”
“得掺灶心土。”
爷爷蹲下来,跟张研究员比划,“三份柴灰混一份灶心土,晒三天,筛三遍,不然碱劲太烈,伤苗。”
助手赶紧掏出本子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响:“柴灰含钾量高,灶心土有钙元素,两者混合能中和碱性,还能提高土壤导热性,确实有科学依据!”
他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佩服,“老叔,您这法子,跟我们实验室做的抗冻剂配方原理差不多,就是更天然、更适合小农种植。”
“科学依据?”
三秒的耳朵竖了起来,手里的草忘了扔。
他看着张研究员用仪器检测土壤,屏幕上跳出的数据显示,爷爷地里的土壤温度比他的高12c,钾含量也更均衡,“真……真有这么管用?”
“太管用了!”
张研究员站起身,拍了拍爷爷的肩膀,“现在很多农户用化学抗冻剂,成本高不说,还容易有残留。
您这草木灰配灶心土,既环保又有效,我们回去整理一下,说不定能在全县推广呢!”
助手们忙着拍照、取样,闪光灯在晨雾里亮得刺眼。
三秒看着爷爷被围在中间,听着张研究员一口一个“老经验里有大智慧”
,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那套他一直瞧不上的“土法子”
,竟然真有科学依据?那他之前费尽心机买的测土仪、按说明书施的肥,算什么?
“三秒,你的苗呢?也让同志看看。”
二柱在旁边喊,笑得一脸褶子。
三秒的脸一下子红了,像被晒透的番茄。
他的苗虽然比之前壮实了些,但跟爷爷的比,还是透着股“虚”
——这多半是沾了昨天撒的草木灰的光,可他怎么好意思说?
“我……我的苗用的复合肥。”
三秒硬着头皮说,手指抠着衣角,“长得也还行。”
张研究员走过来,看
